上海书展:过于喧嚣的图书大集市

    为期一周的上海书展,共推出了15万余种图书,举行文化活动440余项,吸引300多位海内外知名人士和28.2万读者,还是蛮有声有色的。活动很丰富,在展览中心的主会场之外,周边还有不少活动,办得都不错,参与的人也很多,大家都很有热情。总的来说,书展“升格”之后,比原先是有意思多了。

    不过光冲着买打折书去书展,就意思不大。书展里的书一般都8折,要买到上百元的书才能把车票和门票钱补回来。不过作为发现有什么书可买的途径还蛮好的,许多人是在那里打样,记住书名以后回家网上买,折扣大,还省得自己搬书。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特价书很少,品质也不好。

    周末那两天人山人海、寸步难行。非周末时虽然不很挤,但也很吵,太像大集市。走着走着就有两只麦克风相对十米对喷,你响我更响,路被十几张不能折叠的座椅挤得只剩一条缝,不容易迅速逃离,耳朵就要被刺到。喊话的内容一会儿是卖一个大使的书,一会儿是“用曾国藩的智慧教育富二代”。大使那边还有人听见喊话就凑过去,凑的人多了就排起队来,一边排队一边问卖的是什么书、那人是谁。到了曾国藩的时候,台上那人喊得好像高音喇叭势力范围内真会有富二代或其家长候着在被他教育一样,还用一句“彷徨就是思想,呐喊就是力量”的激昂口号来结尾,底下却冷冷清清,大概都是因别处太拥挤或走累了或迷路了迫不得已滞留此处,想想自己也非富什么代,还平白无故遭了教育,表情都悻悻然。

    虽然最高音喊话处地处交通要道且场面开阔、气势很足,但真不用吆喝的都在友谊会堂,并且是一楼,7天中一共只有三摊:勒克莱齐奥、蔡康永、“通胀还将继续?——2011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暨《见证通胀》新书读者见面会”。都是不声不响、下自成蹊,蔡康永的那条“蹊”足足300米有余。排队的都是背双肩背包的青少年,看上去一个也不像需要艺术品投资指导的。这种人气,那一帮子港台文艺中年加在一起也还差点,虽然他们一个个搞得跟明星差不多,也都是靠电视混出来的,仍需抱团互捧,并且不断声称文学和综艺娱乐是不同的。他们这两年也确实搞得他们就真是当代华语文学最高峰似的了,未免夸张。以我个人口味而言,骆以军的小说,不好;张大春的小说,没那么好;舒国治的随笔,不谈了;梁文道的书我真没看过,但看过他写的许多腰封;我觉得张大春的《认识几个字》还挺好看,结果他在《城邦暴力团》里也犯跟余秋雨一样的错误,把“致仕”的意思错解成求官而非归退,可见台湾的月亮也不比大陆圆多少。

    勒克莱齐奥在友谊会堂的活动由作品朗读和对谈组成。配音演员王苏、翻译家袁筱一先后朗读了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流浪的星星》和《非洲人》中的片段,后者更为动人,而前者加入了许多表演润色的专业朗读反而让人觉得她读什么恐怕都一样。勒克莱齐奥自己用法语读《奥尼恰》就更好听了,虽然一个字也听不懂,但印证了好的文字有音律节奏之美。他与翻译家许钧、作家毕飞宇的谈话中说起了他们的童年——勒克莱齐奥说他小时候生活在比较贫穷的街区一座破房子里,为了抵抗孤独,就写了一些故事。

    科尔姆·托宾是书展中来到上海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与勒克莱齐奥的消瘦、沉稳、内敛正相反,托宾圆厚、活泼、爽朗,爱笑,爱开玩笑。23日晚上在2666图书馆的他比白天更生动,穿着自己设计的衬衫,把书顶在自己头上,讨论小说发展的可能性与技巧。2666狭小的空间使读者能够,也不得不近距离地与他交流,或许也对气氛起到了好的影响。

    22日晚上珍妮特·温特森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也是很热的场子。大家争相一睹这位把朱利安?巴恩斯的老婆掰弯抢走的小说家,她果然长得硬朗、十足男子气,大谈女权主义、女性写作。

    这些国际知名作家的到来,确实大大提升了上海书展的品位,嘉宾们的“大牌”程度,是已经运作相当成熟的香港和台北书展都不能比的。明年据说还有一大批国际大作家在邀请名单上,希望这真的能够成为上海书展的一大特色。

    再说说展览中心主会场。有一个狭长的小厅展出了戴敦邦画的纪念辛亥百年人物谱,清静雅致。到了签售时,捧书排队的队伍也很长。但书展中还有些签售让人看不明白,如果说陈巨来的书让外孙兼整理者签还有道理,那么《日本电影十大》让藤井树和刘苇签算什么?即便请不到作者郑树森和舒明,也不能随便让别人来签啊。奈良美智人都没来,也开了个签售会。听也没听过、一看就是抄袭的漫画也有签售。明年书展是否也应该适当控制签售活动的质量呢?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