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翻译张维为完成“中国三部曲”

    张维为有很多头衔,比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他最引人关注的却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

    近期,他的新作《中国超越》出版,这也是继《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之后,张维为“中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有评论说,这部作品平视西方模式与话语,展现中国崛起之逻辑。如《中国超越》之副书名所表述的,这部书在讲述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

    邓小平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近日,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播放完毕。上个月,张维为曾在上海做了一场主题为“邓小平时代与中国大转折——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讲座。他谈到电视剧时认为:演员的表演总体上是可以的,特别是讲话、声音、用词方式很像,如果说有一点点遗憾,就是主演马少骅没有邓小平的眼神。一般的情况下邓小平是淡定、慈祥的老人,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特别在他讲话时你会发现,他的眼神非常犀利、坚定、深邃。

    2011年,张维为在接受华商报专访时曾谈到邓小平,称邓小平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他还表示邓小平首先是一个有超长战略眼光的人,有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并且在任何时候总是能看到机会,是个乐观主义者,张维为还说“回想起邓公感佩万千”。

    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的时候,《中国超越》出版,是提前计划好的吗?华商报记者采访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景公司副总经理、张维为“中国三部曲”项目负责人蔡欣,她说:“作为‘中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本书,我们事先并没有特别安排,只是刚巧赶上电视剧播出。我们和张老师沟通时发现他的一些观点角度很独特,一般人可能不会从这个方面去想,张老师也说这和他当翻译接触领导人、耳濡目染有关。当然,也与张老师走访百国的视野相关。”

    1980年邓小平就使用了“中国模式”概念

    张维为写的关于邓小平的文章也被很多网友转载。比如《邓小平印象记》中,他写到邓小平“手指着自己的右耳对我说,‘我听力不好。翻译的时候,声音能不能大一点?’他商量的口吻显示了对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尊重,也显示他为人的涵养。邓小平是一位有尊严、有气度,但没有架子的长者。”

    张维为的“中国三部曲”系列也非常有影响,《中国震撼》与《中国触动》后,此次《中国超越》是“中国三部曲”的总结篇,也是他走访百国后的第三本思考型著作。其中最醒目的内容是将中国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进行比较,他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角度,横向分析了中国模式相对西方模式的独特性和合理性,也纵向厘清了中国崛起的历史逻辑,论证了“中国超越”的必然性。

    张维为在新书中提出,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明确使用了“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多次使用,并在 1988年明确地说“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对于中国模式所蕴含的意义和中国的制度安排方式,邓小平也早有过多次评述。在全书最后,张维为写道:“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往何处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回答这些大问题。”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