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出版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的序幕已经徐徐拉开,这里我结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规划编制工作,从发展战略的层面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未来五年中国出版业的发展阶段:高速增长抑或转型升级?

    对未来五年中国出版业发展阶段的判断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前提。国家在制订“十二五”出版发展规划时,对“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总的判断是跨越式发展, 目标是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出最大的贡献。由此,确定的年增长率为20%。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对新闻出版业完成规划指标的情况进行检查,我们有关部门发现,年增长20%的目标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于是将这一指标下调到11.5%,如此之大的下调幅度令人瞠目结舌。我还注意到,可能实现的11.5%的年增长率中,贡献最大的并不是处于产业核心部分的新闻和出版,而是包装印刷和网络游戏。那么,“十三五”期间,中国出版业可能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呢?究竟是高速增长,还是转型升级,需要我们作出新的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举措。

    我个人的研究分析结果是,在“十三五”时期,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体上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即从传统出版向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就传统出版业而言,5%以下的中低速增长将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出版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蓄势待发,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日趋成熟,尽管这一时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传统出版向新兴出版转型融合的过渡期,但却为出版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提供相当可观的增长潜力,并带来一块超额利润。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这一块潜在增长转化为现实增长。

    二、中国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从图书市场转到阅读市场

    中国出版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进程,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实践看已经有14年的历史了。这14年来,我们在数字技术、数字业务流程、数字产品、数字平台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在技术的层面,已经具备了同时向读者提供纸质版内容和数字版内容的能力,在商业模式层面,也围绕电子书、电子词典等产品,形成了初步赢利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整合,完成了转型升级。因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图书市场,新的数字网络业务还是作为传统业务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在我看来,只有当我们把传统图书市场的边界扩展到阅读市场时,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开启数字融合的征程,并逐步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当我们有了阅读市场的理念和眼界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新的介质、媒体、平台,刹那间都从对我们的挑战变成了我们的机遇,不是吗?网络、手机、视频、游戏、微信等等,从阅读的角度看,都有可能是我们驰骋的战场和舞台。

    三、中国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创新和内容提供

    当我们的视野仍然停留在图书市场时,我们仅仅是内容生产的一个环节;而当我们把视野扩展到阅读市场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有可能成为主导者。但是它要求我们的角色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变,即从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内容生产的组织者和版权的拥有者。我一直对世纪出版集团的未来充满信心,也一直在市场化大潮中坚守内容创新和内容提供的原因就在于,在未来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谁拥有成体系、规模化、大数据、高质量的内容,谁就有可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赢得未来的发展。我们看到,在专业出版领域,数据库出版已逐渐成为主流的出版模式;在教育出版领域,依托于数据库的电子书包教学方式已经在相当多的中小学开始试验,并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大众出版领域,一般电子书和原生电子书正在迅速地成长。这一切离开了内容创新和内容提供均无可能,它意味着出版者如果不能成为内容生产的组织者、主导者并拥有这些内容,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你是无法有所作为的,你的出局也是必然的。上海出版业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竞争优势在于,历史和传统使我们在内容创新和版权拥有方面有深厚的积淀,而且这十多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没有中断这一进程,一直在持续不断的努力。《辞海》《汉语大词典》《英汉大词典》《十万个为什么》等一些老的品牌不断得到维护,《中华文化通史》《中国通史》《话说中国》等一大批新的品牌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努力构建各个重要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新一代的读者提供相对完整的知识谱系。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