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上海书展好书推荐

    在此次书展上,上海人民出版社还在历史、文化、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图书板块,悉心推出了众多具有创新元素的中外佳作。

    作为中华古文明的重要遗存之一,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良渚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早在2003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专门针对良渚文化的保护和宣传问题指出,保护好良渚文化遗址,对于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把良渚文化这张浙江创建文化大省的“金名片”打造好。此后10年间,习近平先后6次作过重要批示,对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表示了高度重视和持续关心。汇集国内良渚文化刻符研究第一手资料、历时四年编撰完成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出版后,当即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本书收集了550余件各地馆藏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的650余个刻画符号,包含3000余幅出土文物图片,将古老的良渚文化以图录的形式予以直观展示,集学术性、系统性、可读性、工具性于一体,对于推动学术界深入研究良渚文化刻符系统以及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价值与地位,传播中华古文明良渚文化,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宋耀良是我国著名岩画研究者、旅美学者,《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以实证的方式,概述了作者在中国岩画分布方面的一项重大发现,并结合史前彩陶、甲骨文金文、商周青铜器纹饰、上古神话、傩戏面具等方面作缜密求证,揭示出中国史前人面岩画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岩画考察》是作者多年来深入崇山峻岭、沙漠戈壁实地考察的记录,也是汇集艺术考古、学术研究、风物纪实和旅行随感的著作,书中保存了大量丰富鲜活的资料与转瞬即逝的考古学家的思维火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策划、出版大型史学工程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传统。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和著名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12位学者合力撰写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历时七年精心打造的又一面向大众的中国历史出版工程。丛书以通俗、可信、观念新颖为突出特点,分12册讲述了自夏至清的中国历史,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新时期中国学者撰写的面向大众的中国历史读本,自年初出版以来受到文史专家、大众读者和媒体的广泛好评,半年之内已连续加印,并引发关于通俗历史写作的大讨论。

    2014年,遗失多年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重见天日,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1世纪以来胡适史料发掘方面最重大的发现。胡适先生于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所记十七册,50多万字的日记和札记,详细记录了他留学期间的所思所想及求学、生活、交游的情形,具有很高的史料及文献价值。胡适曾说:“这几十万字是绝好的自传,是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七年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和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 留学日记排印熬最初于1939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整理出版,此后,商务印书馆、安徽教育出版社、湖南岳麓书社等多家出版社都曾重印出版。但因日记手稿遗失多年,从未披露,故排印本的完整性、准确性一直难以考证。此次书展期间推出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是胡适写就后的首次公开面世,不仅普通读者得以亲睹手稿风采,更为学界的胡适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还特地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胡适研究会会长耿云志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现代文学史专家陈子善先生和收藏家梁勤峰先生分别作序,可使读者对这批珍贵史料的价值、版本流变及收藏过程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为求精准完美地还原这批写就于百年前的珍贵手稿的原貌,此次影印,不仅根据原纸特性精选纸张,高仿精印,对手稿中的400多件中英文剪报、照片乃至散落的夹页,也均严格依原样原寸印制并手工贴就。

    今年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青年学者、战略学专家王鼎杰另辟蹊径,其专著《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以战略学为主导,以扎实的政治史、军事史、国际关系史知识为基础,利用中、日、英、俄等多方的档案材料和相关人员的日记、回忆录,并广泛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借用围棋的“复盘”概念,从15个环节对甲午战争进行了角度新颖、内容全面、有力度、有深度的战略推演,从而更深刻地剖析这场改变中日历史走向的战争,出版以来赢得广泛关注和好评。此外,还有在甲午战争期间任日本外务大臣的陆奥宗光所著的外交回忆录《蹇蹇录:甲午战争秘录》,作者在书中披露了大量的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中日两国宣战,从《马关条约》签订到三国干涉还辽期间日本外交决策的内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甲午战争的必备史料。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