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评论不能让引导作用缺席

  当前,儿童文学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走向广大的阅读群体,儿童文学批评如何发挥评论引导的力量,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如果以高高在上的批评态度,一方面会造成出版人的压迫感,本应合力共谋的出版文化,变成了正负两极。另一方面,对儿童喜爱的热点作品不屑一顾的态度,又造成了儿童文学评论引导作用的实际缺席。

  理论引导的缺席,并不代表大众不需要批评的引导。跟着宣传走,跟着一般顾客的声音购书,导致了当下受众购书的两大趋向:一是厚今薄古,追时尚,使文学图书成为一种时尚性消费。二是崇洋抑中,追西方。据当当网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土原创儿童图画书的销量占比仅有7%左右。

  文学评论家作为特殊的读者群,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应囿于精英文化的尺度而忽视儿童本位,应重视儿童文学门类的特殊性,蹲下来,贴近儿童的审美心态,以儿童文学的美学标准评价作品;应对当下作品给予及时、客观、有效的评价,发现当下的经典作品,推动其进入历时性的检验,剔除低俗作品,为儿童读者提供有效的评论引导,切实参与到儿童文学史的建构过程之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