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3.0时代的生存之道

    搭起数字内容平台
    
    提到数字出版,对“门外汉”来说,可能还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它被界定为“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形成数字化作品,并通过数字化手段传播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业态转型,技术是绕不过去的门槛。数字出版,首当其冲便是要攻克技术壁垒。在近日的201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首次评选出全国“十佳出版新技术应用企业”,广西的接力出版社成功入选。在此之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荣获第二批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他们是怎么转型的呢?
  
    “量身订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平台是一个突破口。”接力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龙振宇说。技术作为数字出版通道,区外不少出版社采用较为成熟的二维码、AR技术实现纸屏阅读融合。同为技术,也有不同侧重。“我们主要是平台和APP。”龙振宇表示,该社采取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从自身少儿出版特色入手,利用多年积累的内容资源、作家资源和儿童分级阅读研究成果,整合开发创新型产业经营平台——中国青少年多媒体阅读推广平台。
  
    这一平台的第一期项目天鹅阅读网首次亮相今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便吸引业内人士眼球。据该平台执行人马婕介绍,天鹅阅读网以分级阅读形式,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给青少年提供多样化阅读需求。
  
    记者进入天鹅阅读网,发现他们将阅读分为3个层次:0~6岁的亲子阅读、7~12岁的儿童阅读,13~18岁的青少年阅读。针对不同年龄段对象提供不同服务。比如亲子阅读的“1本书挑战X种玩法”,能让孩子打开脑洞启发想象。“特色服务是吸引用户的一个方法。”马婕表示,他们专门开设极限阅读功能,让用户可以为孩子定制专属图书,使孩子化身为书中主人公,身临其境地融入书中故事。这种将儿童图书出版产业与新媒体、新介质、新技术相结合,使出版社由传统内容提供者向阅读服务者转变的方式,也是他们赢得“十佳出版新技术应用企业”的砝码。
  
    相比接力出版社的以自身特色为着眼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采取“全方位”运作方式,成立数字出版分社。“从大处着手”,建立基础支撑体系——网络协同数字出版发行平台。从该社战略规划中看到,他们以“分步走”方式,向“全媒体”方向努力:将传统出版资源进行数字化、碎片化加工,形成可再重组的全媒体内容资源库,通过网络协同编撰、数字出版发行,打造一次编纂、多元发布的态势。
  
    “大的框架搭起来,细的脉络跟着走。”广西师大出版社副总编陈若航介绍,这一“脉络”,便是以具体的数字出版项目研发带动集团数字出版转型。全盘整合所在集团旗下各出版机构内容优势,选取符合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面的项目为切入点,一只触角伸向国外,打造中华文化东盟多语种全媒体传播平台。一只触角深入国内大众和专业领域,打造大众数字阅读平台——APP图书商城等。目前,这些平台正处于建设阶段。陈若航表示,他们是想“由点及面”,带动整个企业逐步向数字化出版流程过渡和转型。
  
    转型不能仅是“外壳”
  
    对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而言,上线平台不是难事,难的是后续的运营。马婕发现,技术团队和运营团队的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引进的技术人才和运营人才游刃于出版业可谓重中之重。而对于“大盘棋”转型来说,陈若航认为:“最大困难仍是资源整合的问题。因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合工程,涉及企业员工的数字出版观念和意识、内容的生产及提供方式、创新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等方方面面。”
  
    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数字出版处处长唐小新在调研中也发现,相比这两家出版社,其他出版社虽个别产品有亮点,但总的数字化转型稍慢。在整体规划、人才储备、资金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发展思路、特色项目、前景等仍不够明朗,整体规模偏小,盈利方式困难,将全区置于全国范围中,仍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不少传统出版单位对自己的受众缺乏了解,没有对受众阅读习惯和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因此,研发的数字产品缺乏准确定位,使得数字化只是一个“外壳”,缺乏实质性转变。还有一些出版单位无法掌握数字出版的核心技术,难以实现盈利目标。
  
    面对平台推向大众,如何才能吸引粉丝?接力出版社的策略或许可借鉴:从第一期项目天鹅阅读网运营数据探索移动端需求。在此基础上策划开发移动端,方便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进行用户引流,以此增长网站注册人数。同时运用大数据系统建立分级阅读用户模型,以便为不同年龄段用户提供营养均衡的阅读套餐。而稳定核心用户群,更需要“创新性内容和互动吸引”。形成品牌效应的“阅读生态圈”后,以广告、电子商务、付费用户等方式盈利。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