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入高考彰显文化精气神

    据北京教育考试院披露,2017年高考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即将出版,《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6部经典作品将首次纳入语文学科中必考范围。

  这6部文学经典堪称思想性与艺术性皆佳,既有古典文学,也有现代文学,以中国文学为主,同时涵盖外国文学。从作品内容分析,既有描写经典爱情的,也有反映近现代及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及百姓生活的,还有抒发乡土情怀的,以及描写共产党人艰苦卓绝地下斗争的革命文学等。

  经典文学入高考凸现的是一种文化精气神。在任何国家,文学经典都是国家文化的精华与瑰宝,文学之“精髓”,传承经典文学,让其流芳百世,流传千古,需要两方面努力,一是取决于文学爱好者“慧眼识金”,通过阅读使经典文学口口相传,在读者心中扎根。二是从国家层面讲,需要通过一定形式鼓励人们读经典,如将文学经典选入教科书,作为升学考试的必考课目等,从而促进文学经典的推介,吸引青少年学生热爱经典、学习经典。高考是我国第一“国考”,是国家层面最重要的考试,北京将6部经典作品列入高考语文,某种程度讲有了“强制”的要求,考生必须认真学习、阅读这些经典名著,才能考出好成绩,而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记忆、接受文学经典熏陶,兼收并蓄的过程,对于提升考生理解、欣赏和掌握经典文学的能力与技艺大有裨益。

  经典文学入高考有利于提高全民阅读质量。近些年来在政府大力助推下,我国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阅读率年年有提高。但据调查,全民阅读目前存在两方面不足,第一是对文学经典的阅读率不高,读的也不深不透不细,大多数读者爱读的是经济类及专业书籍,以及报刊杂志等,尤其青少年读者主要读一些市面上流行的言情、武侠小说,古装玄幻等虽通俗但知识与哲理浅薄的书。

  第二是泛读。多媒体时代,人们读书的形式发生很大变化,捧着书本埋头读的传统模式不再成为主流,特别是青年人主要以手机阅读为主,加之时间紧,生活节奏快,心境比较浮躁,阅读大都是一目十行的翻翻、看看,能坐下来、静下心一字一句的精读并不多。读文学要耐得住性子,精读慢读才能“入戏”、进入佳境,入木三分,囫囵吞枣的阅读难有收获。把经典文学纳入高考必修必考,等于“逼”着考生去认真、细致地读,而且《考试说明》对阅读经典提出很细的考查要求:如“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可见要达到这些考试要求,考生必须静心、钻心、沉下心、一丝不苟地读原著,恐读一遍还不够,而且要认真思考,写读书心得。

  经典文学入高考,对于增强青少年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有效提升阅读能力与收效,掌握阅读方法也有着积极意义。经典文学是经过漫长岁月打磨、检验,历代读者精心筛选下来的精品力作,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大文学价值,而且有着深邃的思想价值、哲学价值、道德价值、艺术价值及人生价值,青少年多读文学经典,在吸吮、积蓄知识营养的同时,对陶冶精神道德情操,拓展思想厚度,塑造真善美人格也大有帮助。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学经典的传承与繁荣,让经典名著熠熠生辉,成为熏陶与涵养社会及公众文明的文化基因,需要从孩子抓起,北京做法值得借鉴,期待更多的文学经典走进中小学教课书,成为必修必考内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