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浓缩书”能算真读书吗

  近来,一项名为“浓缩书”的业务甚是火热。所谓“浓缩”,就是将长篇巨著“透析过滤”,择出几条“筋骨”,凝出几点“精华”给读者看。这种阅读“中心思想”的路子给了许多无暇读书的人“博览群书”的希望,引得大家趋之若鹜,着实捧红了一众APP和公众号。

  初识“浓缩书”,总给人一种“投机取巧”之感。但细细想来,如此操作早已有之。为了激发阅读兴趣,文学名著的“缩略本”常年畅销,能自己归纳出书本大意,也往往被视作真正读懂一本书的标志。但火爆的“浓缩书”,却有些变了味,大有“买些书壳装点书柜”的逻辑。在很多人看来,读“浓缩书”不是为了享受阅读,而是为了快速习得“梗概”,迅速“学以致用”:标榜自己学识渊博,获得茶余饭后谈资。有些青少年更是为了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大概浏览以求过关。总之,阅读似乎成了一件极度功利化的事情。

  读书不是“做任务”,抱持为别人读书的心态,只会丧失阅读的初心。对于某些鸡汤类、方法类书籍,提纲挈领可能确实有助于理解,而对于那些流传于世的不朽名篇,只有自己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才能穿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知识搬运”“替你读书”等知识中介,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比,本质上与读书并无关系。更何况,把名著以碎片化的形式喂给读者,还会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阅读心态,那就是读“大部头”是浪费时间,读“浓缩书”才高效划算。于是乎,社会上形成了这样的尴尬,人们都言优质内容太少,但名著经典却鲜有人问津,国民纸书阅读量连年走低。当阅读的真谛开始被遗忘,“浓缩书”也便失去了其为书的价值。

  读过的许多书终会忘记,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抛开那些功利的目标,阅读本身便已足够美妙。“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恢弘,“烟光凝而暮山紫”的秀美,“临清流而赋诗”的逸调……这些阅读之美,都是“导读”“要点速记”所不能提供的。也正是这些“美”,让那些文中的意义、论点、精神更加熠熠生辉。知识不会馈赠那些急功近利的人,过度追求效率,而不通读全书,纵然能得大意,也是索然无味。这样的“浓缩书”刷得越多,越会觉得自己明明花费了大量时间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平添许多焦虑。

  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为了内在的定力与沉静我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之美,并不在别人眼里,而是我们内心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