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问题 周慧琳出席《李君如著作集》出版座谈会

    2019年7月2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华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李君如著作集》出版座谈会在沪召开。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华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上海文史馆馆长郝铁川,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何向莲,市社联专职副主席解超,华师大副校长梅兵,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刘靖北,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王为松,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市社科院哲学所所长方松华、马研所所长黄凯锋,华师大宣传部部长顾红亮、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新,华师大教授宋进、罗岗,市社科院哲学所特聘研究员季桂保等出席座谈会。来自本市各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师生代表等60余人与会。童世骏主持会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而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就开始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一历程也伴随着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对这一历程及成果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君如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着手进行这一专题的研究。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数十年来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研究,共出版各类著作30余部。这些著作包括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的专题研究,比较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阶段及其重要成果,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慧琳结合《李君如著作集》的出版对上海理论界和出版界提出要求,一是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这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和领会新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要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理论研究。著作集不仅有政治高度、历史厚度,而且有实践鲜活度,始终坚持聚焦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前沿问题,紧紧围绕中国发展实践提出的中国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三是要锤炼“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气神。“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在参与和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四是要在深化合作中推出更多理论精品著作。上海理论界要以中国实践为基础,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专题研究,推出更多原版、新版、中国版、上海版的学术研究成果。

    李君如回顾了著作集编纂情况和自己的思想历程,他认为理论工作者要将为国为民作为出发点,“贴着中国社会的现实,展开理论思维的翅膀”,在政治上要像山一样坚韧,不能摇摆,思想上要像水一样流动,充满智慧。他表示,选编著作集是回溯、回顾、回放的思想历程。 他认为没有思想的学术研究是没有生命力的。他所欣赏的范仲淹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自己从事理论工作的重要基础,在研究中也保有了这样为国为民的情怀。

    王为松介绍了《李君如著作集》历时五年的编辑出版情况。他表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98周年之际,适逢全国上下正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套著作集的出版既是学者的自我回顾梳理,同时也提示和启发我们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将学习贯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好、阐释好、普及好。

    与会专家代表围绕著作集展开热烈讨论。郝铁川认为李君如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杰出的理论家和教育家,很好地坚持了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刘靖北指出著作集是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大文章,也是近40年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的结晶,是一套值得下大功夫认真研读的厚重著作。周智强指出这是一套学术逻辑和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紧密相关的著作集,逻辑性相当强。方松华认为著作集不仅体现了李君如独到的见解、宏大的视野,还有家国情怀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宋进指出著作集体现了李君如深厚的功底和敬业精神。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这套著作集的理论价值和对新时代开展党史党建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会上,梅兵向李君如颁发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聘书,与会领导向青年师生代表赠送了《李君如著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