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 | 叶永烈:命中注定的“十万”人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中国科普领路人”“科幻梦想启蒙者”……他是命中注定的“十万”人。

播下文学创作的种子
    1945年,刚上学的叶永烈作文成绩并不好,一年级的成绩单上,作文40,读书40都是不及格。六年级之前,叶永烈的作文一直处于中等水平。

    六年级时,偶然地一次投稿,叶永烈的一篇短诗被刊登在了《浙南日报》。就是这豆腐干大小的文章,点燃了叶永烈心中文学创作的激情。那年的他11岁。

与《十万个为什么》的第一次“邂逅”
    初中的时候,叶永烈读到了苏联科学文艺作家米哈伊尔·伊林在1921年所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室内环游记》。

    这本书可把叶永烈迷坏了,他觉得“伊林如同一位万能博士似的,懂得十万个为什么。”就这样伊林成为了叶永烈的榜样,也为叶永烈之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化学、写作两不误
    1957年,原本想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叶永烈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化学系。一方面是心仪的中文系那年招生名额少、竞争压力大;另一方面他对化学也有一定的敬畏,因为他崇拜的伊林也是学化学的。当时的他文科成绩很好,但理科也不逊色,所以就顺利地考入了北京大学的化学系。

    在校期间,叶永烈可是没闲着。课上听课做实验不怠慢,课下文学之思也不断涌现。校内校外四处投稿,《北大校刊》《北大青年》《邵阳日报》《科学小报》相继出现他的身影。就这样在1959年的时候,叶永烈转向了科学小品的写作。

与少年儿童出版社结缘
    还是学生的叶永烈没有名气,逃不过被退稿的命运。《湖南民歌选》《科学珍闻三百条》遭到退稿,但这并没有浇灭叶永烈创作的激情。1959年的9月1号,那时刚开学,在逛北京大学附近的海淀区新华书店时,叶永烈看到了一本薄薄的小书——《塑料的一家》,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凑巧的是,叶永烈在那年的暑假就创作了十几篇化学小品,看到这本书后,他“忽然有了灵感:何不把那十几篇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故事》。”就这样,叶永烈当天就开始重写那些化学小品,半个月后,将自己的书稿投寄给了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少年儿童出版社,那时的他并不认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任何一位编辑。

    那时的编辑曹燕芳肯定了叶永烈的投稿,在收到稿件的第二天就给了他回复“约在10月下旬可把处理意见告诉你”。经过稿件修改、审阅、插画、设计排版、排字、校对、付印,短短4个月,叶永烈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出版了。那一年他20岁。

初创十万挑大梁
    正因为《碳的一家》文笔活泼,曹燕芳老师向当时还是学生的叶永烈约稿参加《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写作。一开始叶永烈写了5个“为什么”,曹燕芳非常认可,一边给修改建议,一边鼓励叶永烈继续写下去,就这样叶永烈写了163个“为什么”,而整本化学分册也不过175个“为什么”。当时叶永烈不知道的是,他的稿子击败了上海师范学校7位化学教师的稿子。

    写完了化学,叶永烈又被约了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分册的“为什么”,最终在共971个“为什么”中,叶永烈写了326个,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作者写那么多“为什么”的记录。叶永烈一举成名,那年他21岁。

相伴“十万”修订再版
    《十万个为什么》一炮打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共收集了将近5000个“为什么”。为了适应读者需要,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决定修订《十万个为什么》,从1964年到1965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分册的数量也从原来的8册增添为14册。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开始进行第三次大修订,推出第四版。不惑之年的叶永烈也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的写作,增添了“什么是液晶”等新科技问题,并对以前的一些科学数据作了仔细的校正。

第五版“十万”迎接新世纪
    1999年底至2000年初,叶永烈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领衔为《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举行全国性的签名售书。

重操旧业加盟第六版“十万”
    虽然从1983年起早已经“淡出”科普界,但因为这份特殊的感情,叶永烈还是应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参加《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编写。那时的他已年过七旬。

相遇相知相伴,他就是命中注定的“十万”人!
先生,走好!


    相关荐读

    《〈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
    叶永烈 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5年7月
    定价:20.00元


    本文节选自叶永烈先生的《〈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