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从全球视野和历史维度讲清楚为什么是上海,《光明的摇篮》出版座谈会举行

  2021年8月2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光明的摇篮》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市社联举行。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致辞。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作总结发言。《光明的摇篮》一书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介绍了本书的撰写思路和心得体会。座谈会由世纪出版集团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主持。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姜义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吴海勇等专家学者先后围绕本书的内容、研究意义,以及党史学界的学术前沿进行发言并展开热烈讨论。

  权衡代表上海市社联向《光明的摇篮》一书作者熊月之表示祝贺,并指出本书语言平实、图文并茂,更能够贴近读者,特别是能够让青年读者通过阅读更加深入、系统、严谨了解我们党在上海诞生的这段历史,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熊月之以上海、中国、世界“三个空间”,以及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系统、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发达的水陆交通系统、便捷的邮政通信系统、可供依托的社会组织系统、可资利用的租界安全缝隙等“六大支柱”的整体史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和发展历史进行解读,尤其介绍了对上海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从而分析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领导人民群众奋斗取得革命胜利的逻辑理路。

  姜义华对《光明的摇篮》这一书名给予了极大的赞扬,并提出书中所论及的知识分子实则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政治上较为先进的雇佣劳动者,抓住这一点才能够把熊月之提出的“六大支柱”统一起来进行看待。

  徐建刚认为,这本书串点成线,对上海红色文化的历史逻辑作了很好的梳理。上海这座城市为作为一个现代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舞台,并且在党中央撤离上海后,上海依然是革命的中心,期待熊月之老师能够在未来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张云认为,《光明的摇篮》一书集大家之作、行家之论、独家之言、史家之笔于一身,如以1928—1930年上海的劳资关系问题为例,分析上海工人阶级革命精神培育与工人素质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历史事件有着清楚到位的归纳和提升。

  忻平认为,本书通过“三个空间”“六大支柱”的分析,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层次原因,并使用全面系统的跨学科知识和视角来分析历史,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是一部极具学术意义和政治意义,在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的高水准著作。

  苏智良谈了三点体会:第一,本书从上海城市史的历史学研究逻辑出发,兼具整体史和全球史视野;第二,本书观点新颖,突出了历史学的问题意识;第三,本书融会贯通,思想深邃,对党史和革命史研究提供了很多引领性和启发性的思考。

  朱鸿召认为,本书是党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和典范之作,不仅对一手史料进行了认真的考究和使用,而且有着严谨而清晰的历史逻辑,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放在了近现代的上海、中国和世界三个维度的中间来考察。

  徐光寿认为本书是一部史学大家雅俗共赏的党史力作,全书结构融通、史料严谨、质文并重、文风洒脱、精致恢弘、阐述通透,并对上海党史研究的学术热点问题,如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吴海勇对本书提到的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问题、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崛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表示本书有着对历史逻辑的深刻阐发,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阚宁辉在发言中对熊老师为完成本书付出的心血表示感谢,并表示世纪出版集团将以最大意愿跟上海和全国学术界展开更深入的合作,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一起打造更紧密、更强大的学术出版共同体,与学术界、理论界、党史研究界共同努力,共筑中国学术出版的“上海摇篮”,共创中国学术出版光明的未来。

  上海市社联、世纪出版集团相关部门领导、媒体代表等出席本次座谈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