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教育“双减”,去博物馆探秘中华文化|《博物之美:探秘中华文化》《江南之魅:美给你看》

“汉字造字有几种方法?”
“陶瓷,陶和瓷是一回事吗?”
“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大大小小,
各种形状,各有什么用途?”
“什么是唐代的‘乐高’?”
“你知道‘曲水流觞’是古代文人的‘party’吗?”
“篆刻流派你了解吗?”

如果你走进博物馆,以上问题的答案将一一揭晓。


  “双减”教改逐步落实,用学科贯通和通识课程的形式,将文物知识和学科探究相融合,培养青少年在政治、历史、科学与艺术等多方面素养,上海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和上海文物局的指导下,以馆藏文物为主,结合富有江南文化特色的长三角博物馆朋友圈,组织博物馆、教育、媒体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学校教师,编写了这两本“长三角博物馆进校园探究性丛书”——《博物之美:探秘中华文化》(适合小学)、《江南之魅:美给你看》(适合中学)。



长三角博物馆进校园探究性丛书
《博物之美:探秘中华文化》
《江南之魅:美给你看》
作者:上海博物馆
定价:58.00元/本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内容简介

  博物馆中的每一件文物都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历史、材料、工艺、用途等,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综合体现。这两本图书中呈现的文物,对于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借物发挥,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强调通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不断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的探究热情。

  在内容设置上,除了对主体文物的描述外,还增加了很多知识性、趣味性的版块:如“问古识今”“探秘博物馆”“拓展与链接”等,其中“拓展与链接”版块的内容尤其丰富,它好似一块电脑主板,通过不同的扩展槽进行扩充,可以串起多种学科和相关知识——文学、科学、美术、古诗、工艺、劳技、民俗、音乐、体育——以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养。“探索与思考”是课后练习题,引导孩子动手动脑,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实践,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和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知识基础。我们期待着今天的莘莘学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精彩内容选读
  这是涂鸦吗?是不是和当今最热的“巴斯奎特”的作品神似?“哈”,这可是良渚先民创作于五千年前的“神人兽面纹”

  厉害吧,中华先民“YYDS”!

  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形象,古人为什么会把它刻在玉器上,传达了什么愿望?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五千年前,在玉石上刻画神人兽面纹非常不容易,这也说明了这个图案对于良渚先民具有非凡的意义。掌握特殊本领的巫师祭司,也可能就是国王本人,可以调配大量人力物力去制作精美的玉礼器。所以,这个神人兽面纹很有可能就是良渚古国国王的形象,岁月变迁逐渐演变为他们的精神图腾。



  我们用吸管喝饮料,非常方便卫生。其实古人也有类似的日用品,不过这种被称为“吸杯”的物件,是将吸管和杯子结合在一起的,1000多年前,古人已经用吸管杯喝酒了。

  吸杯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据说当时有一种荷叶装酒的饮法,人们采了新鲜的荷叶,在叶与茎之间的蒂心用簪子刺个小洞,将叶茎撩起吸取,巧妙地利用了荷叶茎天然的空腔,而酒中也似乎混合了荷叶的清香。上海博物馆“黑石号沉船文化”展中,有一个唐代的吸杯,设计非常精巧,杯底有一条小鱼,既是很好的装饰又遮住了与吸管相通的杯底的小孔,推杯换盏之际小鱼似乎游动了起来。



  本套丛书出版发行以来,多家社会媒体——江苏南京“现代快报”、澎湃新闻、文旅局官微“乐游上海”、互动电视“视频新闻”——给予了关注与报道。让小读者们打开书本游览博物馆,学习文物中的知识,发现源远流长的最美中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