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俞振飞诞辰120周年,珍藏版《振飞曲谱》即将面市

  20世纪20年代初,梅兰芳在听到俞振飞唱昆曲后,便激动地拉着他的手不放:“我今天听到了真正的昆曲。”

  俞振飞,出生于昆曲世家,受其父俞粟庐影响,自幼习曲,自成俞派,先后向沈锡卿、沈月泉、李智先、程继先学习昆曲与京剧,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京剧名家同台演出。

  俞振飞的唱腔儒雅不凡、卓尔不群,尤以极富书卷气的巾生表演最为传神。多才多艺的他,将昆曲中边歌边舞的特殊表演手段带进了京剧,将浓郁的“书卷气”引入京剧表演;同时又把京剧明快强烈的风格引入昆曲,促进了两个剧种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七十年舞台生涯,俞振飞留下无数佳作,成为昆曲界一代宗师。

  《振飞曲谱》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出版、2002年第二次出版,后便断版,但在昆曲界和爱好者群体中,仍有大量人群需要乐谱进行练习与传唱。2022年,时逢俞振飞先生诞辰120周年,上海音乐出版社隆重推出全新的第三版《振飞曲谱》,并得到已故昆曲艺术家、国家一级作曲家顾兆琳的大力支持,意义非凡。



  本书由上海昆剧团牵头编撰,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国家一级作曲顾兆琳担任顾问;由现任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担任主编,张咏亮、武鹏、冯元君、杨磊担任副主编;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国家一级作曲周雪华、国家一级编剧唐葆祥、国家一级笛师钱寅、国家一级鼓师李琪等担任编委。

  全书共九卷,包括八卷简谱和一卷工尺谱,集结了俞振飞擅演的40部剧目的82个唱段696个曲牌,并附珍贵的音频资料。

本书特色
  1.独家研发字库,古谱获得新生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其作为记录、承载、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媒介,在传统音乐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古谱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挖掘昆曲承载着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核,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上海印刷研究所利用几年时间,开发了现代化造字与输入法技术激活“工尺谱”,通过工尺谱的标准化与数字化,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打谱的标准化数字展示、建立古谱资源的数字化保存机制,形成传统音乐交流的数字化平台。

  本次出版的《振飞曲谱》工尺谱卷,均使用自主研发的字库完成打谱、排版和编辑工作,将八部昆曲中最负盛名的剧目中的经典唱段《牡丹亭·游园》《邯郸梦·三醉》《孽海记·思凡》《琵琶记·盘夫》《玉簪记·琴挑》《长生殿·絮阁》《长生殿·惊变》《长生殿·闻铃》,首次以多色彩形式完整呈现“工尺谱”的谱字、板眼等,举凡啜、叠、擞、嚯、豁、断、撮、带、垫各腔,传承昆曲“根脉”,以期为传统昆曲艺术在数字传播中更具时代魅力。

  2.按剧分册编排,完整立体呈现

  全书编排次序以剧目为分册原则,将大型剧目《长生殿》《牡丹亭》等单独立卷。与1982和2002两版不同的是,本次出版删除了上一版本10段新编唱段,新增8个唱段,分别是《长生殿·密誓》《琵琶记·南浦》《琵琶记·剪发》《琵琶记·廊会》《雷峰塔·烧香》《雷峰塔·水斗》《玉簪记·偷诗》《雅观楼》等,更加完整地集结了昆曲经典唱段。

  3.珍贵历史资料,再现大师风貌

  随书附赠“扫码听”音频共4段,包括录制于1959年由梅兰芳与俞振飞共同演绎的《牡丹亭·惊梦》,录制于1961年由俞振飞演绎的《牡丹亭·拾画、叫画》,录制于1958年由俞振飞、言慧珠演绎的《长生殿·惊变》,以及录制于1960年由俞振飞演绎的《长生殿·哭像》等珍贵实况录音。


  此外,本书在上一版基础上,还增加了9张未曾出版的珍贵照片,包括俞振飞先生题字、俞振飞与学生合影以及演出剧照等。

名家荐语
  俞振飞先生是当代享有盛誉的京昆艺术大师。他团结了许多昆剧界同仁,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了大量昆剧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的抢救工作,《振飞曲谱》的整理出版就是其中的重大成果之一,为振兴昆剧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相信《振飞曲谱》的重新出版,对传承与发扬昆剧艺术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戏曲学会顾问 龚和德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目光从流行元素向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转变,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年甚至海内外戏曲爱好者开始学习昆曲,这是坚定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得到发扬和复兴最直观的表现。

  工尺谱是昆曲传承的“根脉”,《振飞曲谱》2022年版增加了单独的工尺谱卷。相信这次同时出版简谱和工尺谱,能帮助濒临失传的谱式重回大众视野,将中华民族文化中独特的记谱方式更好地传承下去。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 蔡正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