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市场里发呆

10年前,作者在一本中文小书的自序(《创业与经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曾说,中国能够不失时机地融入世界市场,实在非常值得庆幸。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非凡成就如今是随处可见,但它是否惠及每一个中国人?换句话说,人们是否都能不失时机地融入市场化的大潮,增进各自的幸福感,或至少,在市场中得到“应得”的一份? 
  开放以来的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算是道中了市场化的核心,也因势利导开启了巨变的契机(请注意不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使”和“让”,一字之差,乃有天渊之别)。同所有的竞赛一样,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只会是一小部分人。在奥运会上,最强、最快、最灵活的人赢得奖牌;市场则略有不同,只有获胜者才会被认作是最厉害或最适应的。市场竞争的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曾被广泛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也曾因此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反抗。可是逆市场而动的结果却大悖于它的本意,徒然降低竞争的层次--使一部分人先腐败起来并使大多数人都贫困下去。然而“胜”出者始终是一部分人,这一基本事实却无从改变。 
  作为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市场化更是一种生活选择方式。市场虽然催生了多彩多姿的机会,却也把选择的负担堆到人们的头上,他们必须承担选择的结果,并且不得不与时俱进地调整素所珍视的习俗和价值观。由之而来的困惑、沮丧、嫉妒甚至愤懑,常常在所难免。作者就曾有过这类体味。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留美,读完经济硕士后选择转修信息管理博士课程第一年没有拿到助学金的情状。当时大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靠研究助理的补助,否则就是整天在餐馆打黑工都无法维持。估计是自己不擅英语和不善应对的缘故吧,申请被教授婉拒。走出办公楼时,我不耐其忿,一边喃喃咒骂美帝国主义,一边振臂抗议市场竞争。过后每每回忆起这幕,总不禁哑然失笑。同样是在八、九十年代,国内的市场化方兴未艾,知识分子对所谓“脑体倒挂”作出相当严厉的抨击。“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比不上拿剃刀的”的批评喧嚣一时,把市场分配指斥成“马太效应”。幸好知识还是管用,至少还未见过有哪位导弹专家的儿子改习鸡蛋销售,也没曾听说手术大夫的千金嫁给了哪个剃头匠。 
  在市场里,索取者和给予者同样都在反反复复地试探、折冲,为了发现彼此而斗智斗勇。形形色色的交流和交换活动,凡能落实为交易的,无不凝聚着参与者们的精力、冲动、个性、智慧、算计以及失误。于是,仔细琢磨如何在市场里运作,或称之为“市场逻辑”亦可,是每个企业、任何个人很值得去下的功夫。经常检讨“业务模型”的三个环节,对每个市场参与者克服而不被克服都会有所帮助:市场带来了什么机遇而我得过且过的压力为何?市场改变了什么观念而我的价值目标是否得重新定位?以及,在市场中实现我的价值和目标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这本小书乃基于作者的观感,围绕上述三个环节引起讨论,希望它能对大家体验、了解和领悟市场化有些帮助。确实,持续学习成了我们赢得市场“应得”的一份的必备功课。这里我想借用洛克菲勒的一段话,虽然后世对他毁誉不一,但洛氏在市场是个超级成功者,恐怕无人否认。相信没有人会比他说得更加直白和简要了:“任何一个不相信自己,而且未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人,可以说是向自己偷窃的人;而且在这过程中,由于创造力低落,他也等于是从社会偷窃。” 
  市场化浩浩荡荡,包容一切,既无可回避亦无所遁形,我们需要积极面对。人们纵然无法掌控潮流和风向,却能左右自己的航舵和风帆,在市场中努力开辟出各自亮丽的航道。 
  即使偶有挫折和失落,也只有不断自我调适。咱们不妨说句风凉话凉快凉快,间或发些牢骚解气解气,或是做点评议消停消停,只要能有助于阁下回复健康平和心态的都成。但无论如何,好歹别在市场里发呆。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重组改制办公室资深顾问,本文系《别在市场里发呆》的序言)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