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终止图书“买榜”?

    9月6日《新民晚报》报道有出版界人士披露部分出版社和书商“买榜”造假。

    “买榜”何以风行?很简单,它是一条利益链,图书销售方乐得有人多买书,作为销售平台,也没有理由限制用户买书的数量,所以图书销售方对“买榜”行为是持鼓励态度的,“买得多还可以给一些折扣”。对“买榜”的出版商而言,花钱把自己出版的书买回来,反正还可以通过别的渠道卖出去,但因为有了购书记录,不但可以让书在传统书店上榜,也可以在网站上换来高分、高星级评价、推动自己的书登上网店排行榜,虽然多支付了一两个点的购书款,但换来的“广告效应”却是明显的。

    尽管有一些出版人对“买榜”行为深恶痛绝,但为了图书发行量仍无奈地加入“买榜”行列,“买榜”因此拥有了裹挟更多人下水的邪恶力量。有些小型出版单位认为,如果不通过“买榜”而单靠口碑相传,书即便畅销也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新书销售是有时间期限的,过三个月或半年一本书仍未畅销,它很可能就寿终正寝了。

    “买榜”伤害了读者对榜单的信任度,伤害了出版方的公信力,伤害了图书质量,伤害了图书评价体系……最终导致市场和读者失去了一个公正的标杆,出版界也失去了一个自我激励的目标。但封杀“买榜”行为是困难的。传统书店不可能约束购买者的买书数量,除非书卖完了,否则有人将书架乃至库存中的同一本书一扫而光,也不存在什么问题。网店也是一样,首先,限购是一种约束性的购买行为,如无特别情况(比如超低价促销)没有理由限制读者的购书数量。再者,限制同一地址多次购书也不能杜绝“买榜”,因为出版商可以发动不同的人在不同地方分别购买。更重要的是,读者也无法确切地分辨哪些书是因“买榜”而上榜的。因此,解决“买榜”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出版商的“自我封杀”了。

    只有出版商达成共识,一起放弃“买榜”行为,图书销售的真实数字以及图书的受欢迎情况,才会在销售榜上确切地反映出来。出版界相关组织应发起倡议,共同抵制“买榜”,对一意孤行非要通过“买榜”进行营销的出版单位,要有一定的惩罚性措施。出版商有没有共同拒绝“买榜”的自觉性,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为了图书出版市场能够回归理性、走向真正的繁荣,建议出版界的人还是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