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出版社打开另一扇窗

    2014年,对于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徐忠良来说是“累却非常值得”的一年。而这一切,皆源自于《甲午殇思》的出版。

  2014岁末,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坐在徐忠良的办公室里,同他聊起《甲午殇思》的出版始末,以及这本书的出版给远东出版社带来的深远影响。

  14家出版社看中此选题

  2014年3月3日,《参考消息》刊发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徐忠良的注意,这是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将军撰写的文章《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徐忠良回忆说,看到这篇文章后自己非常兴奋,因为与自己两年前对甲午战争120周年时社会上会引发反思的预判不谋而合。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太大了。我们分析,近年来中日对一系列历史认知问题分歧比较严重,社会各界对于甲午战争120周年关注度会非常高。所以,当看到《参考消息》上的这篇文章,我马上感觉到这其中必定会有动作,立即打电话过去询问情况,第三天我就站在参考消息报社的门口了。”徐忠良说。

  徐忠良的预感是正确的。在金一南的文章面世之后,《参考消息》又连续刊发了29篇报道,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后来得知,这正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早于2013年下半年就开始策划的一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系列报道,而且中央有关领导就在金一南将军的文章上做出了批示,给予肯定。然而,徐忠良没想到的是,同样有着快速反应的出版人着实不少,之后又有13家出版社的负责人找上门去洽谈合作出版事宜,他也只是早了一天而已。

  因为“同道”得以胜出

  竞争无疑是激烈的。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同道”二字竟是远东社胜出的唯一条件。

  “客观地说,在14家出版社中我们并不占优势。所幸的是,提早两年的预判与资料准备,让我们对甲午战争以及相关图书的出版意义有了更充分的思考。”徐忠良告诉记者,在远东社递交的出版合作方案中,没有过多涉及要发行多少万册,要付专家们多少稿费等一般作者会关注的商业条件,“我们当时就是觉得,作为出版人,这个时候应该和将军们一起为国家、民族做些事情。”

  而恰恰是这种家国情怀,让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如遇知音。“我们选择与徐忠良合作吧,他是同道。”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的领导如是说。

  2014年6月3日,《甲午殇思》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首发,时任文化部部长蔡武、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等出席,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很快双方又推出了《甲午镜鉴》,两本图书“一文一武”,“双剑合璧”,通过海内外军事名家与学术名家的视角,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进行了全景式、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入解读和全面审视,推动了全社会反思甲午战争的热潮,为重铸“国家魂”“民族魂”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将出版社的弱点变成优势

  《甲午殇思》毫无疑义成为2014年的畅销书。然而,该书的出版对于远东社来说意义远不止于此。2014年,远东社的出版版图上增添了一个新特色——军事题材类图书。

  “很多人说,远东社这个名字有弱点,既归不进古籍类,也归不进文学类乃至任何一个类别,特色不鲜明。世纪出版集团派我到远东社工作时,也让我重新思考一下远东社的定位,远东社应该怎么做。我思考了3个月,觉得远东社的特点就是做‘远东’,出版社名字的弱点就是我们的优势。”

  徐忠良进一步解释道,远东的名字跨地域、跨学科、跨国界,同时还给人历史的、客观的、学术的、综合的感觉,所以,中国近代从屈辱到重新崛起的历史过程将是远东社今后的一个出版方向与特色。“《甲午殇思》的热销,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人民善于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渴望民族复兴的愿望,这更加坚定了我当初的思考,从耻辱中崛起的历史是一个出版方向。”徐忠良如是说。

  据了解,远东社有关甲午战争相关方面的出版选题已经不少,从甲午战争延伸到《马关条约》,前者是战争,后者是结果。一本《捍卫钓鱼岛》的图书,将于2015年出版,该书作者是6年前率领中国海监舰船首次进入钓鱼岛海域巡航的海监总队副总队长。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远东社和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参考消息报社合作出版了《一战百年与中国大变局》。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彭光谦将军主编的《二战70年与中国大崛起》(暂定名)已在编辑之中。此外,还有一批刚刚解密或发现的抗战时期的珍贵外文史料,远东社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整理中,出版事宜已排上了日程表。

  “出版人总是希望一个点变成一条线,一条线变成一个面。世纪出版集团所属出版社没有做军事题材图书出版的,《甲午殇思》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会将军事题材类图书做成一个梯队,像金字塔一样,地基会越来越大。”徐忠良说。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