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农业》序言

    张云华同志长期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农业农村经济政策研究工作,对农业问题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和见解, 《读懂中国农业》就是他多年思考的结晶。

    农业是衣食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社会文明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甚至脱离物质生产。但是,农业的特殊性始终是无法替代的。目前,虽然技术进步速度非常快,但是工业化的进程到现在还是没有发展到直接替代农业的程度。食品以及大部分轻工业原料的生产仍然只能由农业生产来提供。不论在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有一点始终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人们要生存,要吃饭穿衣。“民以食为天”。没有发达的农业,人们就没有生存保障,整个社会就没有发展的根基。

    经过近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就农业本身而言,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基础作用非但没有削弱,相反,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新的体现方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出大问题。虽然我国可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调剂国内余缺,但是对一个经济大国而言,我国只能主要立足于依靠国内农产品供应满足需求。农业不仅提供我们所需的农产品、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要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及提供生活、教育和文化载体等多样化的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越是进步,农业功能的多样化趋势越是明显。对农业的评价,已不仅仅是经济、技术,还应该包括安全、环境和人文等。所以,必须改变对农业的观念,农业需要承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大和持久的责任,农业将以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愈益起到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了12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重大转机,粮食稳定增产,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矛盾。目前,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开始出现倒挂,一些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开始明显高于国外农产品到岸完税价格,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开始显现。由于农业劳动力越来越贵,租金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像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成本处在快速上升的通道,农产品成本“地板”抬升的挤压越来越明显。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对农业补贴有承诺,比如说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黄箱”补贴,我们承诺补贴的上线不超过农业产值的8.5%,现在一些农产品生产和价格补贴开始逼近“黄线”。在目前的贸易保护政策下,我国农产品价格触及天花板以后,价格驱动型进口会不断增加,进口对国内农业造成的冲击会难以避免。长期以来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农业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生态存在严重透支问题。有些地方地没法种,水也不能浇,资源环境旧的欠债没有还,新的欠债还在继续发生,资源环境的“红灯”开始亮起。可以说,农业发展既面临着天花板、地板双重挤压,又面临红灯和黄线的双重约束。

    面对这些巨大变化和挑战,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农业的发展方式怎么转?过去农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是靠拼资源、拼环境,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现在必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轨道上。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农业发展不讲数量不行,要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在这个基础上更加重视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农业的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的宏大命题,事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三农”中国梦的实现,为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