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秒到1秒,聚典平台展现融媒辞书新思路

    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规划设计、上海辞书出版社研发建设的聚典数据开放平台(以下简称聚典平台)日前在沪正式发布。而此前,该平台已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受到业内的关注和认可,认为聚典平台在打通数字出版产业链上下游、优化产业链条、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和流程分工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查生字从30秒提速到1秒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秦志华看来,聚典平台是该社以用户为导向,推进出版融合,赋能数字阅读的一次全新尝试。

    上海辞书出版社曾做过一个测试。身处读屏时代,遇到“纛、隰”这样的生僻字,又不想轻率跳过时,如果有条件查找工具书,整个过程至少需要30秒;如果使用数字化工具书APP,读者需要在阅读软件和工具书APP间反复切换,整个过程也需要28秒;而使用聚典平台,整个过程不到1秒钟。

    原来,聚典平台有一个云端工具书“数据仓库”,当用户遇到需要查询的知识点,只要在屏幕上选中想要查检的词,后台在百余种权威工具书共计数百万词条中,可迅速匹配到目标释义,即刻以弹窗形式呈现。用户了解释义后在页面空白处轻轻一点,弹窗就会消失,丝毫不妨碍用户继续阅读。“对于用户来说,这是知识查检方式的一次颠覆性变革,平台打通了工具书产品与数字阅读产品互相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秦志华说。

    而更令秦志华欣喜的是,过去,出版机构作为内容提供者,无法有效获得读者的使用反馈,尤其对于工具书而言,用户经常查的是哪些词,哪些词是用户没有查到的,都无从知晓,有时难免闭门造车。而聚典平台的API调用方式能够把用户查检的热点、没有搜到的词,及时反馈到后台,为出版机构进一步完善词条、增补内容提供可靠依据。秦志华说:“平台数据得以不断升级迭代,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将改变工具书的编纂生产模式。”

体现“融媒辞书”思路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宇明认为,聚典平台体现了“融媒辞书”的思路,并形象地称之为“跟随性工具书”,用户在数字阅读的同时就可便捷查检知识内容。同时,他认为,这种“跟随性”知识服务,重新定义了工具书的使用方式,改写了用户与工具书的关系,使用户能够高效便捷地获得权威准确的知识内容。

    “过去,辞书界也关注读者,但是主要精力还是在辞书立项、编纂、出版、营销上,对读者的辞书需求了解不充分、不及时、不精准,以至于出现辞书编纂出版与读者需求脱节错榫的现象。”刘宇明呼吁,经过整理的辞书数据,通过融媒体方式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不仅构建起了良性的知识服务产业生态,也是利用数据市场来发展辞书事业,值得辞书界思考。

    为了提高用户查得率,提升用户体验,上海辞书出版社目前不仅将标志性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大辞海》等悉数入库,还联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及国内多家出版社,收录多个学科门类的精品工具书,如《英汉大词典》《心理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

    然而,入选辞书也是有标准的,必须是经典的、优质的、经过市场检验、获得高度评价、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才会入选。“这也是聚典平台和网络百科最大的区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毛文涛表示,聚典平台会为用户严把质量关,过滤掉不可信的信息,在扩大平台数据规模和为用户提供准确内容之间找到平衡,让用户既能有问必应,又能有应必准,获得可信赖的知识服务。

各展所能,各尽其能
    “各展所能,各尽其能”——出版机构专注于专业内容的生产与维护,合作机构专注于产品运营和用户维护,是聚典平台的一大亮点。

    据介绍,聚典平台对于数字阅读行业中不同角色的企业和机构重新进行了合理化分工,将数据加工和平台建设工作移到作为内容生产方的出版机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知识内容有专业壁垒,出版机构更熟悉产品的复杂体例,在进行数据库结构搭建时更加合理,同时也拥有专业的编辑、作者、专家团队,有能力对内容进行审核,并持续进行修订;二是可以避免各个合作机构对同一数据的重复加工,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经过一年试运行,该模式基本得到市场认可。据悉,平台目前总用户已超过323万,总搜索数超6500万次;已与掌阅科技、上海图书馆、阅文集团、同方知网、中文在线、中新金桥和丹诚数码签约展开合作。

    业内认为,聚典平台通过对数字阅读产业链的重新分工,优化了内容数据生产、维护、分发流程,提高了行业整体运行效率,这是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抑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