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毛文涛:写在“聚典数据开放平台”正式上线两周年之际


一 何为“聚典”
  如果您是微信读书、掌阅科技的忠实用户,或者是起点读书、七猫小说的深度爱好者,抑或是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在您阅读电子书、浏览新闻资讯的时候,或许已接受过“聚典数据开放平台”(以下简称“聚典”)提供的便捷温馨的服务: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汉字、不理解的词语、把握不住的知识点时,移动手指触点屏幕、拖动光条,选定对象的内容信息就会在请求发出之后的200毫秒内呈现在您眼前。这就是“聚典”最为经典的应用。

  “聚典”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规划设计、上海辞书出版社研发运营的一款新型互联网数据服务,该产品概括而言,就是:

  01 聚合权威工具书内容,对词条作最大程度的细粒化处理之后进行结构化加工、云端存储,所构建的一个系统、可信的知识数据仓库;

  02 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以API(应用程序接口)方式向合作伙伴(B端客户)开放库藏数据,许可进行合法授权访问;

  03 通过合作伙伴的各类应用,将库藏数据及时动态载入,嵌入各大阅读App、新闻客户端和搜索引擎,以响应和解决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用户群体(C端用户)在阅读过程中的查检需要;

  04 用户的检索需求及时反馈到“聚典”平台,为进一步完善库藏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来源,构建有效通道。



二 “聚典”的特点
  “聚典”可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一构想大约萌发于2018年年初。当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及旗下上海辞书出版社正着手推进《辞海》网络版这一重大项目的建设,目标是“让《辞海》更好地服务互联网时代的读者”,同时也谋划借助这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推动因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的发展而备受网络百科、搜索引擎挑战的传统工具书出版,实现“整体转型”。

  基于这一使命和布局,在全面分析思考数字出版的规律并紧密结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优势出版领域的基础上,在剖析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我们认为“立足自身,开放合作,数据服务”是传统出版社推动出版数字化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兼顾内容生产和内容服务,在聚合内容、融合场景、整合产业链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建设、运营模式和更有效的产品服务方式,一直是我们研究思考和寻求突破的关键所在。

  重新审视数字时代工具书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定位,让工具书在数字阅读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其“工具”特性,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通过广泛深入的产业调研和需求对接,在集团数字出版“分类聚合 平台运营”整体发展思路的统筹下,我们逐步形成了工具书数据开放平台的产品模式构想,即打造一个依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下属各出版社丰富且权威的工具书出版资源,通过赋能B端客户进而满足C端用户(读者)数字阅读过程中的查检需要,内容集成、场景泛适、整合上下游资源,为行业和读者的阅读、学习、搜索多向赋能的开放性知识应用平台——“聚典”。

01
  “聚典”有效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资源,充分发挥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协同合作形成服务新模式和发展新动能。“聚典”的实施,可以让出版社依托专业的编辑、作者和专家团队,主要致力于持续生产系统、可信的知识内容,让应用开发企业和机构充分发挥产品设计、产品营销和服务的能力,合力共建、合作共享,共同服务于广大读者。“聚典”可以服务于数字阅读、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可以对词典笔等智能硬件提供数据服务;还可以根据应用方的需要设定查检优先级,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聚典”改变了传统的内容授权模式,革新了数据分发方式,对数字阅读产业链上不同主体的职能重新进行分工,兼顾、维护了产业链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平衡、有效、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02
  “聚典”有效聚合各类优质工具书内容资源。工具书一般以词条为单位组织内容,其知识构成和呈现形式具有较强的适配性和标记性。“聚典”通过市场化手段,与集团内部和外部的相关出版机构开放合作,选择、聚合各类优质内容资源,结构化加工后构建系统的、标准化的云端数据仓库,并持续进行完善和升级。同时,工具书数据具有通用性,“聚典”模式也可避免各个合作机构对同类数据的重复生产、加工,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03
  “聚典”有效融合不同的应用场景。“聚典”实现“屏幕取词,释义立现”,将查检需求完全融于阅读过程中,查检知识的同时保持阅读活动的连续和流畅,大大提高了查检的效率和用户的阅读体验,实现“即查即得”。“聚典”采用API通用接口模式制定数据标准并分发加工好的数据,用户在阅读软件选词查检时,“聚典”将库藏数据及时动态载入,目前已经实现了在App、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中的数据调用,也实现了向搜索引擎、词典笔等智能硬件设备输出数据服务,在4G、WiFi环境下可提供小于200毫秒的快速响应。应该说只要用户有查检需求的场景,几乎都适用“聚典”。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