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书单·第二十一期丨《伟大纪念日》:史书筋脉中流淌文学热血

  日前,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解放日报社联合推出的第二十一期解放书单发布,学林出版社《伟大纪念日》入选!

  《伟大纪念日》是党史专家吴海勇的最新著作,他收集整理了中共早期领导人关于建党的口头讲述、回忆文章等,以关键人物为叙述中心,用文学笔法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前前后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上海市作协原党组书记孙颙为本书作了书评,今发布以飨读者。

解放书单·第二十一期
★ 《本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日报理论部 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 《人本城市——欧洲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丹麦]卡斯滕·波尔松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37,延安对话》([美]托马斯·亚瑟·毕森 著 [加拿大]李彦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 《伟大纪念日》(吴海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医学的温度》(韩启德 著,商务印书馆)

★ 《未来已来—全球领袖论天下》(朱民 主编,中信出版集团)

★ 《碳中和——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革命》(沈亚东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诗家十讲》(方笑一 著,东方出版中心)

★ 《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英]亚当·图兹 著 伍秋玉 译 ,上海三联书店)

★ 《故宫的书法风流》(祝勇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伟大纪念日》
作者:吴海勇 著
定价:100.0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史书筋脉中流淌文学热血
  作者:孙颙(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上海市作协原党组书记)

  吴海勇的《伟大纪念日》是一部特别的党史著作。说它是史,却无惯常的“史书”体例。我习惯性地先行浏览目录上的提要,读罢二十节大纲,猜不透作者顺着哪条路径行走。于是,我打开正文,按文学作品“法无定法”的思维去解读。仔细看下去,并非故事情节为主的叙述手法,依然是厚实的史料支撑着框架。虚构想象甚少,作者的主观臆测判断也极为少见。大段引用权威性的史料,体现出作者研究的深入与严谨。

  与板着脸讲史的饱学之士不同,吴海勇的文字很活泼,推进的步履相当轻盈,不时抓取生动的细节,抵消史料堆积的压抑感。我开始意识到,本书的重要特色,是在史书可靠的筋脉中,流淌着文学的热血。

  《伟大纪念日》的写作目标是清晰的,作品构成的逻辑也十分完整。作者选取了别出心裁的样式,来剪取史料。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纪念日,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逐步明确起来的?作品中时间的主轴,是1935年到1938年(大量闪回的史料不受所限),空间的区域相当宏阔,从红军长征抵达的陕北山沟,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大会的现场,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枢,到上海各界人士的府邸,如此等等,以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描绘的时空,把我们拉回那个难忘的年代,不但是中国革命命运攸关的年头,与王明以及张国焘的斗争十分艰苦,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这些大背景,经吴海勇仔细梳理,穿针引线,与本书的主题实现了融会贯通。正是在中流击水的搏斗中,在内外压迫的艰难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在纪念抗战一周年的那个七月,同时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七年。那是何等令人感叹的披荆斩棘的岁月!

  本书艺术上的成功,在于能让读者如临现场。面对那段纷繁的历史,作者敢于截取最精彩的历史片段,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他们今后的发展趋势。比如,共产国际大会现场的人物集锦,王明、康生的言谈举止相当生动丰满,没有刻意的褒贬,却十分清晰地预示了今后党内斗争的脉络。更为精彩之笔,是写出了到莫斯科开会唯一的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他在莫斯科介绍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伟大,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他对康生、王明等人企图取代中共中央的图谋,进行了沉稳而坚决的斗争,在这些史料的整理和取用上,作者颇见功力。长征之后,张国焘与中共渐行渐远的史实,我们在别的著作中也有所了解,但是,吴海勇以充沛的资料,证实了张闻天同志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所做的奉献,扩展了我们的视野。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