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三藏鼎立”?

正在编纂中的《儒藏》,实施起来将无疑是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因其宏大,所以无论内行外行,都对其给予关注。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儒藏》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是名称。这个名称让我想到中国原有的《佛藏》、《道藏》之类。这也是编纂者的本意,他们说是在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中,释有《佛藏》,道有《道藏》,唯独儒没有《儒藏》,这与儒学地位很不相称。什么叫相称?是仅仅体现在一个书名上,还是看其思想内容于中国社会实际发生的作用?就后者言,我看谁也不会真的认为,释道两家是高于儒家的。那么从名目来说,有了《儒藏》,儒学地位就提高了?只怕未必。把迄今拥有广泛读者群体,本质属于世俗思想文化的《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等历史典籍,统用“藏”名一包,就能有什么新气象?

    另就应用意义看,编纂此书也是多此一举。如有些学者已经指出的,现在《四库全书》、《续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丛书》等都已影印出版,特别是儒学的基本典籍已非常普及,要搞《儒藏》,只能是古籍的重复积压性印刷,实在没有必要。佛道二教搞《佛藏》、《道藏》的编纂,是因为关于它们的文本稀缺,流传面很窄,怕再发生如“三武”灭佛那样的劫难,因而有保存文献的意义。今日编纂《儒藏》,难道也是担心儒家经籍消亡吗?有这种可能吗?至于说对读者,这样的“大书”与小读者是没有关系的,与专家学者意义也不大——都是旧材料汇集,又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价值。不能把儒只视为一种与释道三足鼎立的思想学派。中国思想文化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并且是以无神论为主体形态的,简单地将其概括为“儒释道”明显带宗教倾向的思维模式,显然不符合实际,也不科学。“儒释道”是部分学者的提法,实则大可商榷。

    对待任何文化遗产,不管怎么说,还是要讲古为今用的。儒学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分析鉴别,照单全收,大可不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