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后记

    世界面临着选择。西方现在的路走不通。虽然有人不停地说这条路虽走不通,别处却也无路可走,全人类只能永远停在死胡同里。但大部分人并不相信,而是开始思考世界向何处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人们都把眼光望向中国。 

    如今中国实力地位如何,不光中外新闻众说纷纭,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切身体会,特别是普通群众的体会最深刻而又准确,所以无须赘言。但问题在于中国向何处去,强大了之后怎么办。历史上罗马、英国、美国都曾经强大,但都走上了米尔斯海默指出的老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它们打破了旧霸权,却没有打破一个旧世界,所以也只建立起了新霸权,而没能也不想建设一个新世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可以不以之为鉴。 

    中国面临着选择。走西方老路能够繁荣一时,但终不免于衰落。选择这条路不仅是选择失败,而且表明我们在历史面前当了逃兵,不仅不能也不敢开辟一条通向人类幸福的新路,而且惑于一时小利,贪图几代人的“强大”,最终祸及人类。中国不可能脱离世界独善其身。所谓中国崛起,不仅仅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更是文明转型。2而且要通过中国文明转型推动人类文明转型,实现人类的自我进化。所以世界的未来如何,决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的对外政策,而取决于中国未来要内外如一,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文明。 

    说完书,再说译书。本书是学术著作,读者多是国际政治学者和研究者。但同是研究者,其中大概既有学术名家,又有初出茅庐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当然就各不相同。而中国崛起,国人对国际关系兴趣渐浓,社会上一切关心世界未来的人都可能读本书,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俗话说众口难调,译事并非易事。作为学术著作,译文必须原原本本呈现作者构建理论的依据,创造理论的逻辑,检验理论的方法,运用理论的结果。而且形式上还要做到英文有一句,译文有一句,英文有一段,译文有一段,以方便通过译文引用英文原文的读者。但在这个基础上,语言却要尽可能生动流利。因为凡是阅读就有效率问题,本书的读者不管是否专门研究国际关系,都希望掌握原文的意义而非字句,都希望读译文时感到自己是在读中文著作而不是英文译文。况且中英语言本来不同,译后能保留的至多是所谓整体风格,米尔斯海默的原文清楚明白,译文便也当如此,才算是再现了原文风貌。 

    所以译者翻译本版新增部分力求和谐流畅,除了真正的术语之外并不使用如今流行的“学术”词汇。有些英文特有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若并不起特别作用,也就翻译成正常的汉语句子。原文中个别外国事物和历史事件读者可能不太熟悉,也在文中就近加注,以免读者被迫中断阅读查阅段末注释。还有其他措施,此处不再赘述。 

    但新版《大国政治的悲剧》能和原书同步与读者见面,有赖于我的博士生朱文熠完成卓越的第十章初译,术语、人名、地名等都沿袭初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潘丹榕女士在本书初版时便曾认真审校书稿。而今新版面世,又蒙她仔细编辑,通力合作。第十章内容敏感,译者尽力照原样译出,相信读者自有评判。 

                                                  王义桅 2014年5月13日 于人大静园 

    注释

    1.[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页。 

    2.王义桅:《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