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图书出征数字蓝海

    探索——跨界融合发展 探索产业蓝海

    近两年来,一些少儿社在数字出版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如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尝试让单纯的电子图书出版回归电子结合纸质图书,在纸质、电子两种媒介融合、结合中下功夫。例如,将传统的童话故事配以语音朗读,在封面印上二维码,而不再采用过去的随书附赠光盘的形式,节约成本的同时方便读者下载。另外,该社将已有的优质电子书转化成各种形式,向不同的终端平台进行推广。

    立足编辑创意优势,融合新媒体技术推进产品创新和内容开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也完成了约5万分钟的有声电子书、3000分钟的动画图书、1500分钟的游戏图书、30余个移动端的互动数字图书、2个AR(虚拟现实)图书系列。“这些出版领域的新产品类别,是跨界跨平台的有益尝试,是运用新技术实现内容创新,运用内容开发实现内容增值的转型升级。”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吴山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则始终将业态转型和产业升级作为数字出版的方向,建设了数字出版平台。“平台的几个子系统——中少数字资产管理平台、中少数字出版系统、中少数字图书馆、中国少年儿童数字出版网、中少全媒体出版平台,已经为中少总社的业态转型和产业升级夯实了基础。”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数字出版中心副总监郑立新补充说。

    尽管并未形成成熟稳定的赢利方式,一些少儿社依然进行着立足自身特色的实践与摸索。“我们正在做将数字出版与传统书相结合的尝试,在赢利方式上跟传统书差别不大,但手机APP的广告效应必将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增长点。”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媒体事业部副主任田龙表示,安少社也在尝试对教育产品进行数字化转型,积极进入教育数字出版这一蓝海。针对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中少总社分别开发了不同风格的产品,确保市场的稳步扩大。从2012年开始,该社陆续推出了针对少儿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中小学、早教机构等机构用户的数据库产品,包括中少报刊数据库、中少互动绘本库和中少动画库等。
      
    规划——立足产品研发 完善资源建设
       
    在数字出版方面,不少少儿社不仅着眼当下发展,更放眼长期规划。田龙认为,要将少儿数字出版产业做大做强,首先需要改变作者以及传统纸质编辑对数字出版的认识,让其充分了解数字出版,在图书策划创作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数字出版元素。其次,同行间应该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各自优势,整合市场,把“蛋糕”做大。他透露,在数字出版方面,安少社的短期规划除了继续做好图书电子化、将优质图书转化成电子版、增加互动效果增强读书的趣味性以外,还在不断尝试将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纸质书相结合,将技术为书所用、为阅读所用,为孩子们创作更多更好更有趣的图书。长期来看,安少社着重复合型编辑的培养,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拥有更多复合型的编辑人员,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才能有更多更新的尝试,最终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早在刚开始数字出版转型工作的2010年,中少总社就制定了数字化转型升级规划,坚持以内容创新为基础,统一组织实施数字出版工程。该社在数字出版专题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数字出版工作的“四步走”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平台,建立中少总社数字资产管理库;建立中少总社数字图书馆;在完善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推出适合数字化传播的产品;建立协同编纂平台,实现全媒体、多介质的复合出版。他们同时要求,数字出版必须要有清晰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赢利模式,坚决不搞“花架子”。

    瓶颈——技术手段落后 平台创新有限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一些少儿出版单位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他们对优质数字出版内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一定程度的发展瓶颈,影响了其在数字化道路上向纵深转型。

    “当前国内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单一,生产与市场、投入与产出存在距离,核心技术研发落后、产品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都影响着数字出版行业的‘快’与‘好’兼顾发展。”吴山这样说。

    在郑立新看来,我国少儿数字出版行业最主要的发展瓶颈依然是模式问题。“传统出版企业和数字产品提供商之间没有形成类似亚马逊、当当和出版企业之间的利益分成模式。用户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呈现明显个性化特点,使得作者对数字产品版权的授权也产生了疑虑。”他谈到,与国外数字出版大国相比,国内平台相对较弱,海量数据是大平台传播生存的关键,但现有平台上数据类型不足。他透露,现在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和资源整合,而中少总社一方面要整合社内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建设优质平台,既促进少儿出版行业的业态转型,也整合了更多行业内的优质资源。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