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实体书店出版社互相“导流”,共同为好书“带货”

    “如果去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哪一本?疫情发生后,很多人发现,读书带来难以替代的慰藉,从心灵深处聚起的微光能照亮前路,阅读的力量愈发凸显。”端午夏夜,沪上最大综合性书店——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办了疫情以来首场线下活动,“阅读的力量·深夜书店节”之 “上海·故事”读书会开启,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一番话引发现场共鸣。

    这是一场跃动着音符的读书会。钢琴艺术家孔祥东双手在黑白琴键上舞动,旋律流淌间,《情·爱》诗朗诵伴着琴声温情涌动,为书香之夜增添别样魅力。“用他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经验,书中藏着人生的答案。”从小爱读书的孔祥东感慨,那句名言“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正是阅读和音乐共同塑造他生命的鲜活写照。“一曲动听的音乐对我们的身体会起到怎样意想不到的作用?将医学融入生活,将科学渗入文化,让我们用心感受音乐。”孔祥东推荐了《音乐奇案的医学密码》,这本书从医生角度看待音乐历史,令人耳目一新。

    首届“上海夜生活节”期间,“阅读的力量·深夜书店节”主题板块启动,将持续至6月30日。上海新华传媒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策划 “上海·故事”读书会,以“音乐与阅读”为主题,倡导“白天到黑夜,每天多一小时阅读”的健康文化生活。这也是沪上实体书店与出版社互相“导流”、共同为好书“带货”的鲜活案例,今晚读书会“推荐书单”全精选自上海文艺出版社,涵盖文学艺术、人文社科、传统文化等领域,包括《繁花》《觅经记》《浦东史诗》等。

    京剧演员王珮瑜、青年舞蹈家朱洁静传来线上视频,与读者分享阅读感受。王珮瑜推荐了藏书家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之六《觅经记》,涵盖声音训诂、考据校勘、典章制度、义理分析等多个研究角度,引证博赡,提炼中国人文学科的崇高标准。“寻踪大师足迹,求索中华文明,欣赏国粹之美。”王珮瑜如是总结读书感悟。

    朱洁静线上分享了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深藏昔日与今朝、历史与人文,写尽上海的市井人情”。

    “如今,很多年轻学子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阅读习惯改变了,刷短视频、影像化的大趋势,让调动逻辑思维的思辨功能有待激活提升。”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吴冠军谈到,高质量的持续阅读,恰恰有助于训练更智慧的大脑,“人一旦思考,需要知识的参与,知识哪里来?正是读书求知的动力。”他分享了《爱、死亡与后人类》,这本书聚焦“后电影时代”的话语和思想,通过重铸电影哲学的方式,在学理思想层面重新探讨电影,“有时,恰恰只有在银幕上,你才能找到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东西。”

    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沈婷选择了《守护天使》,书中以11岁女孩安安的视角讲述奶奶患阿尔茨海默症后全家齐心守护的亲情故事,“愿这个世界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亲子阅读让我和孩子同时奔跑在文学创造的现实和幻境里。”

    今晚的上海书城空气里,有儿童文学的童真,也有传统文化的浸润。《九首诗歌里的中国》以诗史上的作品,构成中国人文主义诗学谱系,表达数千年来中国古诗里的文化精神。“诗言志,歌咏言。这九首古诗里,有中国的文化精神。”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唐健说。

    形形色色的人,林林总总的选择,汇聚成一座城市的面容与精神。自启动以来,“上海·故事”读书会就立足于上海题材的图书,让身处现代化大都市的上海人、新上海人,通过这个平台,从历史人文、市井生活、城市建筑等各个方面,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深度了解更加立体化、富有包容性的城市。活动现场,上海青年作家沈轶伦以《隔壁的上海人》为例,从发生在一个个上海普通人身上故事,讲述变革年代城市的静水深流。

    不少读者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奔赴端午佳节的这趟书香听觉盛宴,哔哩哔哩、京东、淘宝等线上直播平台上,“给上海点赞”“深夜书店的创意让人感动”等留言纷纷弹出。

    恰如一位网友所留言的:在上海的夜晚,读书人总不会寂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