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无数愉悦的瞬间,最终都无法构成“快乐”|《正常人》

    2019年,“90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推出第二部长篇小说《正常人》,迅速席卷全球,尤其是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2020年5月,同名改编英剧《正常人》上线,再次掀起观剧热潮。

    2020年7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正常人》中译本,并邀请到知名作家周嘉宁来到“译文云书房”,对《正常人》这本做全方位的解读。译文君整理了周嘉宁的讲稿,与各位读者分享。

周嘉宁谈《正常人》
——在情感关系中面对自我、探索自我、重塑自我

01 初遇萨莉·鲁尼
    我第一次了解到萨莉·鲁尼应该是2018年的冬天,当时一位乌克兰朋友把《聊天记录》借给了我,他对我说,这是一本年轻人写的畅销小说。但这本书在我的书桌上搁置了很久,直到2019年春节期间,我才突然想起来它并开始阅读。

    这本书给人的感受是,只要一翻开它,就不愿再放下,所以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3,4点了。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强烈地想要将它分享给比我小10岁左右的90后朋友们,想要知道他们会如何看待这本小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萨莉·鲁尼的语言非常吸引我,她的语言与我这个年龄段或是上一辈作家们的语言风格非常不同。她让我感受到她语言中具有当代性,有一种年轻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与语感,可能与这个充满社交媒体(SNS)、即时通讯工具(IM)的时代息息相关。

    我很快将这本书借给了90后的朋友,借出去后,这本书就再也没有回到我身边。因为它很快就在朋友之间流通起来。.

02 萨莉·鲁尼其人
    萨莉·鲁尼出生于1991年爱尔兰西部的卡斯尔巴,曾就读于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专修英语文学。在校期间,她是校辩论社的队长,曾在欧洲辩论比赛中获得最佳辩手称号。她本来想选择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后转修了美国文学。

    她的第一部小说是2017年出版的《聊天记录》,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聊天记录》出版前,她只在《格兰塔》(Granta)杂志发表过短篇小说《Mr.Salary》。她也为自己在欧洲参加辩论比赛的经历写过一篇非虚构的文章。她的经纪人鼓励她,不要只局限于写短篇小说,她的风格非常适合写日常类的文字,于是萨莉·鲁尼写了《聊天记录》这一本小说。《聊天记录》获得成功后,她也没有停下笔,第二年发表了《正常人》。

    《正常人》的出版为萨莉·鲁尼赢得了非常多英语文学奖项,包括2018年布克奖长名单的入围。当时的社交媒体也很流行推荐分享《聊天记录》与《正常人》这两本书,名人们也参与其中,例如: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欲望都市》的主演Sarah Jessica等等。甚至泰勒·斯威夫特有首歌的灵感也是来源于《正常人》所带给她的启发。作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在社交媒体上推荐这本书的同时,称萨莉·鲁尼是千禧年代最佳的作家代表。

    2019年布鲁克林独立书店Booksare Magic,为萨莉·鲁尼安排了一场读书活动。原本预计只有几十人的活动,最终来了近百人参加,书店只能租借隔壁教堂的场地,去举办这场几百人的大型读书见面会。可见在过去的两年中,萨莉·鲁尼先是在欧美国家,继而在亚洲国家,掀起了一股风潮。

    也就是说,如果你读萨莉·鲁尼的小说,那么你就会看起来是一个聪明、有趣的人,并且你会相信自己可以用一种足够酷的概念去重新解读聪明、有趣这两个司空见惯的特质。

03 在情感关系中重塑自我
    其实《聊天记录》和《正常人》这两本书的核心内容与背景非常相似,都是就读于三一学院的年轻知识分子,她们卷入了情感纠葛。《正常人》讲述的是两个恋人,他们在高中至大学阶段不断地分分合合,在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

    萨莉·鲁尼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都有一个特点: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她们会不断地去分析自己的情感。似乎只要她们足够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她们的情感就不会伤害到自己。但实际上,无论她们作出何种自我分析,她们的情感最终还是会伤害到她们。一旦这样的情感伤害发生,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会感到震惊和背叛,接着她们会进行更深入的自我反省。所以萨莉·鲁尼的小说是在不断地描写人如何面对自我,探索自我,寻找到自己在情感和人生认知的边界点。

    可能正是因为她笔下的主人公都过于聪明、过于自我分析,以至于她们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包括周遭的情感不会有好结果。爱情不会有好结果的这个概念,其实是当代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人们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相信婚姻是一个美满的结果,人们更愿意去描写破灭的事物,去相信感情的悲剧性和存在,去相信人和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关心和理解。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