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文化密码》| 元宵美食的文化密码

  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老话说“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完”,在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中,我们怎能辜负“美食”呢?

闹元宵
  元宵佳节,月圆人团圆。在这一天,民间素有“北元宵、南汤圆”的风俗。

  虽然元宵和汤圆在制作方法、馅料选择、烹饪习惯等方面略有不同,但它们都传递着家的味道,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汤圆多是煮着吃,元宵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炸着吃。这个“煮”和“炸”就有点学问了。食物的烹饪过程,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正是因为这些化学变化,才让食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味和不同层次的口感。

  上海理工大学缪煜清教授在其新作《化学的文化密码》一书中,将食物的烹饪方式归纳为“土、水、风(气)、火”四元素理论。

  按照这种说法,“煮”的工艺就是“水”与“火”的结合。那么,以“水”来煮食物有什么好处呢?

  水的最高温度是100摄氏度,可以很容易实现恒温控制,而且温度不高,不容易造成对食物的过度破坏。水又是成本低廉而又性能优良的溶剂,可以均匀分散营养成分和调味佐料等。

  无论是汤圆,还是元宵,随着煮制时间的增加,它们的温度都是由外向内逐渐增加,有效锁定营养成分,令其口感更加细腻。在煮制成熟时,它们圆滚滚的小身子会咕噜咕噜地浮出水面,不停地冒泡,表面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所谓“沸水滚大浪,皮馅一锅汤”,在煮汤圆或元宵时,最好让它们保持一种“要滚未滚”的状态。适当加点凉白开,并用勺子背轻轻推转它们,能够有效避免“粘锅”。

  相比于水煮的烹饪方式,油炸则热烈得多,主要涉及油脂的氧化和高温下的热解反应。油温较高,可以在短时间内使食物外层快熟,从而锁住食材内部水分,获得一种“外脆里嫩”的口感。炸元宵时,要注意控制火候和时间,待表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一颗颗金黄酥脆的元宵端上桌,真是集美观与口感于一身的美食佳品。

  蒸煮、炸烤、烩烧、煨炖......都是家庭厨房中食物加工常见的方式,对应前面说的四元素理论,它们多是“火”与“水”(油),“火”与“气”的结合。那么,哪种美食用的是“土”呢?

  别急,在《化学的文化密码》中,作者还介绍了这样一道美食——土炒馍。

  所谓土炒馍,就是用土炒出来的馍,它是河南济源的一道特色美食。当地人把王屋山山壁上挖来的土敲碎,碾压成粉状,用很细的筛子过滤,最终得到很细的粉土;然后将粉土倒入锅中加热,直至其像水开了一样翻滚沸腾;再将发酵后的面块放入锅中翻炒,等面块变脆、变熟后出锅;最后筛掉浮土后,土炒馍就做好了。

  在这里,粉土一方面可以使面团受热均匀,另一方面作为受热介质,令温度刚好适合面团的炒制。

  新年期间,家家户户准备的供家人和客人品尝的、寓意丰收和富足的花生和瓜子,有着相同的炒制原理,只不过把容易扬灰的土炒换成了砂炒,砂炒同样可以确保食材受热均匀,香味满满。

  不同的反应条件和制作工艺带来不同的美食,满足了我们多样化的味蕾需求,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美食文化,这就是五味调和之食物化学的秘密。

  化学除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外,化学中的文化现象以及化学对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有趣。你知道《西游记》中的“婴儿姹女”指的是什么吗?为什么古人把“蓝天”叫作“青天”?细胞和电池在英语中都是cell,两者有何关联?哪些元素以神话人物命名,它们之间有什么故事?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化学的文化密码》一书中找到答案。


哲人石·科学四方书系 No.2
《化学的文化密码》
缪煜清 著
ISBN:978-7-5428-8041-3/N·1201
定价:58.00元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