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自乐无人喝彩 中国式文学评奖的尴尬

    已举办了3届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日前揭晓了第四届的评选结果。我喜欢的作家贾平凹夺得“年度杰出作家”,东西、李亚伟、徐晓、张新颖、李师江分获2005年度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最具潜力新人等各项荣誉。我特意去看了老贾的获奖演说,一贯低调的贾平凹对这个奖项的看重溢于言表。

  作为一个由媒体发起的文学奖项,在举办到第四届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细微的转变,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变成了“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这个称谓上的变化使得这项原本严肃的文学评奖越来越具备了娱乐奖项的特征,有颁奖嘉宾,有获奖感言,有造型现代的“运动小金人”奖杯,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红地毯走秀,其实完全还可以邀请一些娱乐圈的人士捧场。虽然这样可能会招来一些骂声,认为文学评奖引入娱乐因素是对作家的侮辱等等。但如果能使多年无人喝彩的中国文学获得一些争议与关注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即使这样一项相对公正的评奖,大众媒体的跟进报道还是少之又少,主办方的努力看上去更像是自娱自乐。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向文学致敬”,这是媒体评论一次颁奖时所用的标题,这也是一个诗意得令人动容的标题,它能触动许多热爱中国文学的人们的心灵。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引起最后一次国人对文学的狂热之后,中国文学一直处于尴尬的冷寂局面。

  与那些权威的文学奖相比,在民间出现的文学奖倒是呈现出了勃勃生机。民间文学奖尽管也同样存在影响力小、评选视野窄等缺憾,但他们起码已经有勇气将大奖颁给一个可能并没有多大声望的作家和诗人。一些热爱文学的房地产商人开始给文学捐款,且不乏大手笔。商人为文学捐款,对于一个文学大国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悲哀,但不得不说,这也是点燃文学火种的一个方式。精神上陷于窘迫、生活上受制于贫困的中国作家不仅仅需要掌声和喝彩,他们还需要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尊重和回报。

  在商业至上的时代,我们要维护经典文学作品的尊严,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再维持新文学的清高面孔已不现实。不得不说,一些民间奖项在需要的时候承担起了对文学的责任,开始有意识地对文学进行包装,提升文学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在他们的获奖名单中,有名至实归的文学大家,也有坚持本色写作的民间高手。

  诚然,文学奖不是催生大师的必要条件,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没有任何文学奖却也没耽误那么多文学大师的诞生。但在现代出版商业化之后,文学奖的确在发挥它的作用,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至今已过百年,它深刻影响了世界文学一个世纪的进程。中国作家的“诺奖情结”一直为人所诟病,既然无缘一个与我们有着山水和文化之隔的文学奖,何不从重视身边的国产文学奖项做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