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速度过快质量堪虞

过去“十年磨一剑”如今“一年磨十剑”
    近日,在“钱春绮文学翻译学术研讨会”上,老翻译家为翻译事业奉献一生的价值取向,赢得大家敬意。更多与会者呼吁当下的年轻翻译者,要发扬老翻译家们为了翻译事业甘坐冷板凳,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精神。

    “会外语,并不等于会翻译”。早在一百年前,严复就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如今,在讲求快节奏的文化速食时代,文学翻译是否还需要如此坚守?

    翻译也要与时俱进

    对于翻译界前辈们来说,翻译一部文学作品,动辄数年时间。近日,马振骋先生耗费十年心血,独自翻译的80万字巨作《蒙田随笔全集》获得了“傅雷翻译出版奖”,近2000页的翻译稿全部手写而成。其中包括近1200条引文、近1300个人名和近500个地名全部由纸本文献查找核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杨自伍子承父业,整整花25年时间,翻译完成了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比较文学泰斗雷·韦勒克的代表作 《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本400多万字的译文。不仅如此,他又耗时3年对全书作修订。 “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在业内赢得一片赞誉声。

    对更年轻的翻译家来说,充沛的体力精力和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让他们的翻译如虎添翼。青年翻译家李继宏坦言,他翻译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时,全书原文近20万字,总共只用了10天的翻译时间。“每天从清晨7点开始翻译,至深夜12点方始睡觉,扣除买菜做饭吃饭洗澡等杂事所占时间,每天工作时长达15小时,平均每小时翻译将近1300字。 ”

    时间不是衡量质量的标准

    当然,时间并不是衡量翻译质量好坏的标准。李继宏认为,“文学翻译也要与时俱进”。随着电脑普及,译文录入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而查阅文献和通信条件更为便捷。他发现,如今一个使用电脑的熟练译者,翻译文学作品的速度应在每小时1000-1500字之间。如果以每天工作八小时来计,日译万字并非不可能。

    一些翻译家认为,当下年轻译者缺乏的是“诗外”的功夫。 “外事不决查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年轻译者过度依赖互联网,导致当下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华师大教授罗岗认为,翻译不仅是把别人的东西介绍过来,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把孟子翻成孟菲思,把蒋介石翻成常凯申,把孙子翻成双足,把孙子兵法翻成“战争艺术”,暴露了译者急于求成的漏洞。

    不该为后代制造“文化垃圾”

    翻译家们认为,不管翻译是不是已经进入高速度时代,严谨的治学态度,字斟句酌的治学精神和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还是应该坚守。遣词造句可以多样化,但是不能为子孙后代制造“文化垃圾”。

    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说:“我在教博士生的时候讲,你们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手可以搞点短平快的东西,养家糊口。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都骗了,你得沉下心来,这一辈子搞一样到两样东西,对得起自己,学术上能够站得住的。能够花25年翻译一部学术巨著,是值得的。 ”

    马振骋先生认为,在动笔之前,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要翻译一部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和相关的知识背景,看得深,才能译得好。”“翻译的知识要广博,如果是简单的词语,一定要找到正确的表述,绝不能自己杜撰。 ”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