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思维办庙会书市

  春节期间笔者跟家人去逛地坛庙会,看到摩肩接踵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在为首都经济文化生活繁荣发展深感振奋的同时,心头也留下了一丝困惑和遗憾。偌大的庙会上,几乎找不到书的踪迹。

  曾几何时,书是庙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地坛、龙潭湖、大观园等地的庙会上,都有相当规模的书市存在。这些书市给创立伊始的庙会增添了难得的文化气息,深受读者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书市渐渐风光不再,如今的庙会已经难觅书的影踪。有人以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在上个世纪末市场经济还不发达,所以需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时代发展了,经济已经是当然的主角,所以文化就连“群众演员”也混不上了。这些话听得多了,笔者也一度信以为真,以为庙会书市确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其没落是历史的必然。直至近年来看到互联网的兴起,才又重生疑窦。

  近来,有识之士提出了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传统书业的思路,所谓实体店24小时不打烊、一站式服务等均可视作这种思维下的产物。如果用这种思维关照一下春节庙会,则不难发现,其营业模式与淘宝非常相似。二者都是在一个相对的时空维度里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购物服务,二者都非常重视连接的作用,即物与物的连接(同类商家集中展示)、人与物的连接(消费者购物行为)、人与人的连接(商家与卖家交流);庙会还有很强的社交功能,比如不同的家庭可以通过玩同一个游戏而相互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淘宝就是一个办在虚拟空间里的庙会。既然在这个庙会上图书销售可以实现非常好的业绩,那么从理论上讲,现实中的庙会书市也可以有所作为。当然,要把这种理论变为现实还有待各方人士的努力。首先要求书业人士要有敢于重回庙会唱主角的勇气和信心;其次,开办庙会书市要有适宜的图书品种。过去庙会书市主要以销售北京民俗文化图书和古典名著为主,显然已不适应时代,少儿和养生保健类图书应成为新的主打品种。最后也最重要的是,现实中的庙会书市一定要向虚拟空间里的庙会书市学习,书业人士不能把自己看成是庙会的配角,应以连接这种互联网思维,将图书与庙会上游、购、娱等活动连成一体,大家共同打造庙会商业生态圈。只有这样,庙会书市才能做得好、做得大、做得长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