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道德:从古希腊到当代

01 21世纪能力与道德教育
    21世纪以来,世界多国的教育改革形成了一场能力导向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运动。虽然各国各地区的文件中对“21世纪应培养的学生能力”有各自不同的表述和分析,但是这些改革所关注的学生能力都指向一种四维结构:4C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即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创造能力。这个能力结构反映出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面对全球化进程和社会发展作出的回应,这些能力作为高阶能力,具有跨学科、多维度、复杂性等特点,其本质特征在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在21世纪能力中,传统的能力维度(例如读、写、算等)并非失去了其自身价值,而是作为21世纪能力的基底继续存在着。同样,道德作为教育最古老的关注点,在21世纪的能力导向和教育改革中,也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要求和教育目的继续存在着。虽然有的国家和地区明确将培养人的品德表述为21世纪能力培养的要求,有的国家并未这样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知识爆炸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将知识用于善的目的,如何与不同文化圈的人进行交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具根本性的意义。因而,在探讨21世纪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能力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道德教育的维度。而在中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更是在“立德树人”这一“德育为先”的目的引领之下进行的。从自身立场出发,综观西方教育思想史,我们也能看到,作为教育目的的道德和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几乎贯穿西方尤其是德国的教育学经典。本书正是以这样一种问题史的视角,重述以德国教育学为重点的道德教育思想史。

02 经典的道德教育问题史
    自人类社会形成之时起,教育就与道德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而当人们对教育事实和道德事实进行反思的时候,教育学和伦理学就产生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关联。在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教育和道德的关联及其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相互作用的反思形成了一个漫长的问题史。问题史既是一种视角,也是一种方法。当我们把握住一个问题( problem)并向历史深处进行追溯,对当下的情境进行反思时,是在对这个问题进行问题史的考察。在一部问题史中,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立场和思想,这些不同思想在各自的立场上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questions)并作出不同的回答。但问题( problem)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就在经历着转化。这样,对一部问题史的考察就会形成一个聚焦的问题域。以这样一种问题域为线索,我们得以将人类实践和思想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进行历史的贯通,从而使古代和近代的问题设置获得一种现实意义,使我们当下面对的问题得到先贤智慧和经验的观照。

    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于道德教育思想的问题史著作。正如本书第一章开始所点出的,本书是在两个问题域上展开这部问题史的:一个问题域是教育、道德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区别和关联问题;另一个问题域是对各种事实关系的消极规定与积极规定之间的区别和关联问题。在德国教育学中,存在教育( Erziehung)和教化( Bildung)的区别。尤其是当教育和教化并论的时候,二者对应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教育这个概念着眼于教育者对学习者的教育行动和影响,而教化这个概念着眼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世界)的相互作用,在教化过程中,学习者和所面对的世界都在发生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行动的目的在于开启和推动学习者的教化过程。书中所论的内容既涉及数育行动,又涉及教化过程。可以说,在本书展示的问题史中,也贯穿着第三个问题城:教育和教化相互作用的问题。上述各种问题域不是平行的线索,不是可以割裂开来考察的,而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因此本书的行文逻辑并非按照问题域进行排列,而是按照历史发展进行梳理的。

    (内容节选自《教育和道德:从古希腊到当代》,上海教育出版社)

03 本书简介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集结德国、中国、丹麦、波兰四国教育学术大牛

    ·四国语言出版,整合华沙、上海、欧登塞、维也纳学术讲座内容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