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民法典与日常生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日前,2020“中国好书”颁奖盛典在央视一套、央视十套黄金时间播出。33种2020年度“中国好书”和18种入围图书揭晓。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5种好书荣获2020年度“中国好书”。这几本“中国好书”是如何诞生的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民法典与日常生活》。



作者获奖感言
    面对规模宏大、体例精严的《民法典》及其带来的深远且广泛的社会影响,持续地向大众普及宣传需要更为科学的方式和有效载体,惟此才能让《民法典》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本书的撰写就是尝试为大众学习《民法典》提供一个易于接受的载体,把法典的精神引入老百姓心间,真正实现让法典指引市民行为,保障民众权益,促进社会更加有序与和谐。

    法律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作为一个法律人要时刻关心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他们是需要用日常生活来翻开《民法典》的。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面向老百姓普及《民法典》的基本规定、创新制度及具体适用,是法学共同体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我编写这本书一直秉持的理念。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
彭诚信 主编
陈吉栋 副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辑手记
文 | 秦堃

    01 长期酝酿选题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是一个酝酿了三年的选题,也是我们法律编辑中心长期关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推出的一部法律图书。早在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后,我们就约请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彭诚信教授和陈吉栋博士撰写并出版了《生活中的民法——〈民法总则〉的生活解读》一书,尝试以《民法总则》的条文为解读范围,针对普通百姓,选择生活中的常见、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百姓经常接触的民法知识予以解释,并通过这些知识简要说明相关的民法理论,以通俗的语言解释《民法总则》法律条文的内涵(包括新的规定、重要的更改)及其背后的民法原理。彭诚信教授曾作为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唯一的学者代表,应邀参加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同志在沪主持召开的“民法总则草案上海座谈会”,并就《民法总则(草案)》第二次审议稿中的民事权利等相关制度提出修改与完善建议。

    《生活中的民法》推出后,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也有一些读者提出,希望能够再通俗一点,案例更多一些、更生动一些,理论解读可适当压缩一下。这为《民法典与日常生活》的撰写与出版提供了经验。

    《民法典》草案公布后,我们觉得这一重大题材一定要有配套的图书进行宣传,随后,我与彭诚信教授联系,约他写一本解读《民法典》的图书。经过商议,我们达成共识:《民法典与日常生活》既不同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可能编写的逐条解读《民法典》的读本,也不是《生活中的民法》的简单延续,是通俗化解读《民法典》的一次尝试。

    02 反复打磨书稿

    书稿撰写阶段,我们与彭诚信教授及其编写团队就案例与热点分析的体例、内容、行文风格多次进行讨论。例如关于案例,案情叙述以必要为限度,可以简化,可以改写,不要太绕;案例中的人物设置可以生活化一点;叙述文字尽量用普通人明白的词汇表述,而不要用比较抽象的法学专业词汇等意见。

    经过往复讨论与多次修改,彭诚信教授提交了书稿,我们开始审稿。在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典》后,我们又对书中涉及的《民法典》条文(初稿使用的是民法典草案)作了逐一、多次核对,确保引文无误。

    03 着力宣传推广

    在图书编辑过程中,我们还召集了法学编辑、非法学编辑的书稿讨论会,对每个案例和热点问题的标题作了逐一讨论,在确保内容准确的前提下,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替代学术语言,使本书更好地为老百姓接受。

    在编辑书稿的同时,也同步制作插页漫画、讨论封面,筹备电子书、有声书事宜,力图面向更多的读者、包容更多的层面;与发行中心召开多次会议,沟通各地区的预计需求数,初步确定首印数;提前一个月开启预售,预售数增长至我社同期最高。

    《民法典与日常生活》出版后,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出版当月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上,《引导日常生活 走进百姓心里》这一报道即进行了详细宣传,记者准确地记录了本书的鲜明特色:“13幅彩色插图、73个案例、45个热点问题,《民法典与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可谓是集多形式于一身。”“在选择案例和热点时,出版社与撰稿专家反复开会协商,选择了民众最关注或话题量比较大的内容。”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