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库存将制约出版业健康发展

  中国的出版机构在规模和码洋制作上正在扩大。根据《人民日报》日前关于中国出版行业库存现状的报道,在中国每年出版图书品种冠绝全球的同时,中国出版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每销售1元的图书,就需要近2元的库存,库存码洋居然超过销售码洋近150亿元。

  中国特有的寄售制图书销售体制,又大量制造退货,返回到出版机构的仓库里。而那些小众的,专业学术性的图书,在所谓“压库存”的政绩要求下,印量一缩再缩。

    寄售制导致高退货率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出版机构的库存码洋居然比实际销售码洋多150亿元,存销比(库存码洋与销售额的比例)从账面的1.23∶1拉大到1.77∶1——每一元销售额的实现,都要以近2元的库存额为代价。

  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开卷)提供给早报记者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图书市场销售总额其实是在增长的。2012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约为460亿-470亿元,其中网店零售规模大约120亿-130亿元。如果将网店和地面渠道合并计算,其实整体图书零售实现了8%~10%的增长速度。

  据北京开卷数据显示,2011年最大的市场热点——传记类图书在2012年依旧强势,但没能超过2011年的高度,年度同比下滑1.80%。文学和少儿类在以往市场热点延续的基础上,又有不少新书品种上市并且销售表现突出,这两个类别也依旧是带动图书零售市场上行的重要细分板块,年度同比分别达到7.73%和4.71%。(详见表《2012年全国主要分类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率比较》)

  中国图书市场的销售规模在扩大、品种在增加、书价在上涨,同时还在急剧上升的是图书库存。

  然而,根据上海九久读书人董事长黄育海的介绍,现在整个市场的平均退货率在30%~40%,“这是不太好的信号,对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妨碍。”这么高的退货率是导致库存量上升的直接原因。在他看来,在一个正常的市场里,比如美国的出版机构会把退货率控制在15%~20%,超过20%的话,就比较危险。而现在整个出版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15%~20%之间,退货率达到30%,对企业利润的侵蚀是很大的。”

  据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介绍,“在美国,图书的定价是包括了退货的成本,退货回来马上就消化了。我们的退货一部分化成纸浆,一部分在一些窗口卖,比如上海古籍书店楼上。”

  这么高的退货率,很多出版业人士把它归于寄售制。中国的书店尤其是新华书店几乎可以无条件退货。陈昕忧虑的不是出版机构自己的库存,而是书店的退货。“书店退货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图书销售体制是寄售制,出版社承担了退货成本。在美国,书店收到出版社的书之后,在规定时间内要先付钱,这就对退货有约束机制。”

  这些年民营书店生存比较困难,新华书店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是游戏规则制定者。黄育海说,“寄售制其实是不太合理的,按照国外经验,书店退货率还是有一定比例的。书店和出版社理论上共同承担风险,但在中国,却是出版社单方面承担风险,新华书店不需要承担。”

  另外,网络书店比如当当,也开始模仿寄售制。网络书店原来在跟地面书店竞争时,基本上是包销制,可是现在也学新华书店。“但它们比新华书店灵活,有两种制度,包销和寄售,前者要求给的折扣更高,后者折扣低一点。”黄育海说。

  不过作为图书销售方,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上海书城副总经理江利对早报记者坦率表示,“出版方讲的是有道理,但新华书店对退货率有统一要求,退货不能超过多少,都与出版社有约定。”

  退货的情况肯定是属于不再适销了。在采购的时候,对市场预计不准,超量采购,或者对这一地区不适销产品,都可能会被退货。江利说,他们面对的品种量太可观了,“你说备还是不备。你不备,出版社有意见,我书出来了,连书店都进不了,没有经受读者检验,你就不卖?”

  面对这么大量的出版品种,书店看到的是同质化出版、跟风出版。江利举了个例子,“每个出版集团都有世界文学名著,同样一套世界文学名著,居然有多个品种。中国传统名著,又是几百个品种,版本有十几个版本。这要占多少库存?有了成人版,还要有少儿版、插图版等。同质化出版,肯定有压缩的空间。”陈昕对早报记者说,“控制住退货就能控制住库存。”

    图书品种增了,利润减了

  但陈昕认为,库存的增加还跟传统的管理有关。“出版社总想多印点,比如近代文献,他们认为多点纸张钱,但库存压着影响利润。出版社的传统管理总是觉得多印点是好的。以前不管能不能销掉,先把货铺出去。但现在大家都清楚了,关键要找到图书目标客户,否则会造成大量退货。图书市场总体有限,关键在于压缩图书品种、控制印刷数量、提高内容质量。”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