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能否延续 如何看待“哈利·波特”现象?

  近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七部的中文版在全国首发,各大书店门口都早早排起了等待购买的长队。据北京某大型书店统计,上午不到4小时,这部名为《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书便售出5000多册。而在该书作者罗琳的故乡英国,首发当日销售达200多万册,许多书店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部由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幻想小说《哈利·波特》自从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1997年6月26日问世以来,很快风靡全球。每逢新一部“哈利·波特”图书推出,都会掀起一股“哈迷”热。如今,《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已被翻译成65种文字。 

  哈利·波特这个小男孩,靠什么跨越了语言、文化和国界的障碍,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爱”的主题与学校的背景

  在北京史家小学,在5年级任教的陈高老师发现,近来同学们都在看《哈利·波特》,几乎是人手一本。当被问到为什么爱看这本书?一位女同学说:“我被哈利·波特中的种种‘爱’所打动。在哈利·波特中,爱体现得最多。很多人为了保护哈利,与伏地魔战斗而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比如:哈利的父亲和母亲,他的校长和教授,他的朋友和长辈……我每次都为他们的牺牲而流泪。” 

  “爱可以战胜一切”。这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主题。该系列图书中文版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叶显林认为,这是小说能赢得孩子们青睐的关键。他说:“对于爱,作者首先着重渲染的是母爱,并且渲染得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也正是因为这份母爱的力量,哈利·波特才得以‘大难不死’,在以后的成长中屡屡绝处逢生。其次,作者用浓墨重彩着力铺陈的是友爱。小说中,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个孩子之间生死与共的友谊,对视友谊比生命更为宝贵的青春少年来说,自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再次是爱情,主要描写的是少年之间的懵懂恋情,写得朦胧含蓄,回味悠长,这也是作品中的一大亮点。”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罗琳苦心设置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所有的故事基本围绕着学校的背景展开,描写的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同学友谊,与老师的冲突,还有校园内外的暴力事件,等等。叶显林认为,“这也许是一个最让生活在现代的孩子们既爱且恨、痛并快乐着的地方。并且处在一个故事可能最多的人生阶段——中学阶段,这是一切不可能都会成为可能,而一切可能又会成为不可能的人生阶段。作者谙熟生活在这一方天地中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她的笔触动了孩子们最敏感的心弦,搅动了他们内心的喜与忧、爱和恨、憧憬和迷茫等。” 

  语文教师陈高认为:“罗琳塑造的哈利·波特形象并不单单具有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性格。但孩子们能看进去,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说明这部书能打动孩子们,进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从这一角度,我还是支持他们读这部书,毕竟开卷有益嘛。从兴趣出发,可以激发和培养同学们喜欢读书的习惯,而且这本书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深谙文学经典成功之道

  《哈利·波特》能吸引众多孩子,还与它的艺术魅力有关。在采访中,许多学生对记者说,“因为《哈利·波特》讲的是魔法故事所以很吸引人。”有的则说:“这套书的每本都有悬念,总是吸引你读下一本。”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儿童文学项目主任菲力普·尼尔最近撰写了一部哈利·波特研究书籍。菲力普认为,小说作者罗琳了解文学经典,继承了悠久的英国文学传统,尤其受到英国寄宿学校类小说的影响,罗琳的文字引人入胜,既现代又老派。他说:“你总是想了解接下去发生了什么”、“她的人物取材于我们日常可见可以联想到的各种真实的人,就像同桌的男孩和女孩。这就使她的传奇故事更加吸引人。”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包含了侦探小说、幻想小说和校园小说的元素,与此相对应的,表示重重悬念、奇思妙想和对成长的期待。”叶显林说。他认为,文学作品要赢得读者,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内容必须能让读者引起共鸣,同时还必须要有一个能很好地表现内容的形式。从这两方面来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无疑做得非常成功。他举例说:“哈利的身世之谜,从开篇提起,此后便悬疑不断,让读者欲罢不能。作者总是在看似不经意间留下伏笔,对后文作出铺垫,使得故事情节意外迭起,悬念丛生,直到作者交出她的终结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哈迷’们依然意犹未尽。”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