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智慧女神的怀抱

    茨威格曾说:“少数一些作家,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他们能被任何人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时代所发现;而另外一些作家,他们只是在特定时刻才展现自己的全部意义。蒙田就属于后一种作家。为了能真正读懂蒙田,人们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
    如此倒很可以理解蒙田在当今的阅读现状。蒙田的随笔博大深邃,时而谐趣,时而悲悯,年轻的时候读不懂,基本陷于丢与床头积灰的待遇;随着年龄渐长,诱惑跟随着阅历,也想不起来读;待到遭遇了种种失望与幻灭,却又已失去了思维的力度。或许这也是那些曾经塑造过人类爱好和想象的经典作品的普遍处境。不只蒙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莫不如是。按照阿兰·布鲁姆的说法,这是人们对于最重要原则的常见理解和基本公式开始瓦解的标志。
    然而追溯起来,蒙田表面上与现代人思维之间的巨大鸿沟,似乎是在上世纪后半叶才倏然拉大的。在此之前,蒙田可谓最受大众青睐的16世纪作家和哲学家,还享有“大众哲学家”的美誉,尽管他留传后世仅仅三卷本的《随笔集》。然而蒙田的清澈思维和富有个性的洞见,却透过几个世纪的时空影响着后世的人们,他以个人视角为立足点所展开的庞大思维脉络,都教人心悦,教人诚服。
    蒙田放弃了当时所风尚的文学体裁——靠整理名人箴言或写道德论述文章来标榜自己的卓越才智,而是试图将思维的力量和生活的热忱整合起来,以一种信马由缰的方式付诸笔端。他在《随笔集》中思考得最多的是理性的局限、宗教与艺术、孤独与死亡等,同时又涉及儿童教育、情感、战马、阅读等生活趣味话题。如此宽泛而庞杂的主题,如果一定要为它们找一个共同点的话,那就是蒙田个人的立足点。他将自己的文集名之为Essai,原意是尝试。其中或许包含了放任理性自由成长的渴望,同时也蕴藏着鼓励情感与理性和谐共融的期许。这比起正襟危坐的道德说教,显然更切合蒙田一生所信奉的箴言:“自由、安宁和闲暇。”
    尽管蒙田在国内已有几个译本,也早早被列入青少年阅读书目的行伍中,然而此次马振骋教授翻译的三卷本《蒙田随笔全集》仍让人耳目一新。马教授似乎在力图重现这位16世纪思想家的诙谐与古风,文的地方文,俗的地方俗。此外,译文忠实地传达出一种特异的文风:文章常常会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开头,或是相反的话题,或是先来个判断,又迅即自我反驳。或许如蒙田自己说的,他知道自己当下要说什么,但不一定知道接下去要讲什么?或许有读者会对这种略带崎岖的行文困惑费解,然而仔细想来,蒙田不正是在不断的自我怀疑、自我追问中寻觅到智慧女神的行踪么?对于当代人,若能认识到常识的局限,开放心灵,拓展思维空间,可能就是我们从蒙田那里得到的最好犒赏。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