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戊戌变法

    茅海建对以上史料的梳理,澄清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其一,“公车上书”的背后,有清廷内部的改革派在做推手,并非仅由康有为等人一手促成;其二,“戊戌六君子”并非铁板一块,光绪帝显然更倚重杨锐等人(背后是主张变革的地方实力派);其三,康有为在《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一文中称张之洞“请杀六君子”。显然,这与事实不符。

    张之洞与主政湖南的陈宝箴的关系也甚深,张对湖南维新运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解读“张之洞档案”之前,学人对于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和张之洞的政治主张之比较,多是从思想源流的层面去推测。茅著提出了不少先前未见的史料,为以往的论断提供了更多的论据。此外,茅著除了通过解读机密的文件,梳理张之洞戊戌变法中诸多关键人物的关系,还对于一些零散的文件,也作了介绍和说明,这让历史叙事更连贯,细节更丰满。

    总体看来,当时开明的地方大员(陈宝箴等)和士绅(叶德辉、陈庆年等),更偏向于张之洞的稳健改良。尽管张之洞的政策设计与康梁的主张大体相同,但欠缺实际政治操练的康梁等人,意图以激进的态势进行变革,在失去体制内的改革派的认同后,即便有名义上的皇帝的支持,维新也不过百余日。在变法的前一天,慈禧进行了一次人事调整。当时,诸多事件让张之洞未能入京,由此也与军机处、总理衙门无缘。如果当时张能入京辅政,他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体西用”的主张,很可能会成为朝政的施政纲领:既不会走康派的激进改良之路,也不会像保守派那样固步自封,而是推进稳健的变革。若是如此,近世中国或是另外一种进程。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