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西周)》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西周青铜器概述
田率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丰富,质量上乘。这些铜器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家文物局、国内各级博物馆、文管会、考古所、高等院校等单位调拨、划拨、借调;2.社会捐赠;3.主动征集。

    20世纪50年代末为筹备“中国通史陈列”,20世纪80年代末为改陈“中国通史陈列”,配合这两次重要展陈的需要,中国历史博物馆先后大规模的在全国范围内征调文物,这些文物构成了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青铜器的主体展品。在这两次大规模征调文物中,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尤为瞩目,既包括耳熟能详的传世国宝,又有新中国成立以来近四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精品。

    社会捐赠主要集中于20世纪50至80年代,这些捐赠者包括著名收藏家及其后代、知名学者、古董商等。
     
    主动征集经历了两个阶段:1.20世纪中叶,当时的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主要从古董商店、文物公司、古玩市场等文物交易场所购藏。2.20世纪末以来,从社会各界征集入藏。

    为展示最新的征集和研究成果,本书收录的青铜器入藏时间截至2015年12月31日。本书所选录的164组器物,其中的具铭铜器尤为学界关注,已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一些器形特殊、纹饰精美的器物,具有重要的类型学价值和工艺价值。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史的第一手材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西周青铜器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为我们解读西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是西周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利簋铭开篇云“武王征商在甲子朝”,证实了武王伐纣的历史真实性,同时簋铭记录了当日的天象,弥足珍贵。天亡簋铭文是武王克商胜利后在天室山祭祀上帝文王、举行宴飨赏赐的实录,对于研究周初天命观提供了重要资料。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第一次分封高潮发生在西周早期。康侯爵、康侯斧是武王之弟、康国的始封君康叔封的自作器,康叔封在《尚书?康诰》称“小子封”,据清华简《系年》记载,西周早期康国的都邑在康丘,沬司徒疑簋铭记康侯受王命以淇滨的卫地为边鄙,直至西周晚期才正式改国名为卫。近年发现的公簋有“王命唐伯侯于晋”一事,结合《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可知簋铭中的唐伯即晋侯燮父,其在位之时才正式改国号为晋。唐改称晋与康改称卫情况相同,都要有周王的册命才具备合法性。宜侯夨簋铭文完整地记录了一次王对诸侯的徙封过程,从中也可窥探西周早期的封建册命礼的面貌,整个封建程序包括前期的省察舆图、规划经略、祭祀、正式册命,赏赐内容涉及彝器、土地和人口。

    周王在封建诸侯的同时,还要设置监官进行监督管理,实行有效的控制。噩监簋是周王在噩国所设的监官所作之器,噩国是姞姓的南土旧邦大国,而从此件簋的形制与父考使用日名来看,噩监的身份很有可能是殷遗民,这里大约蕴含着周朝统治者“以夷治夷”的政治策略。

    “廷礼册命”仪式是西周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中期以来日臻完备。绅鼎、南宫柳鼎、鼎、师酉簋、辅师簋、召簋、师大簋、簋、?簋、簋、方彝、颂壶等器铭文是典型的册命赏赐类金文。这些铭文所涉及的右者及器主的身份、族属和人物系联、封赏典仪、赏赐物的品种名称、册命的具体官职和掌管之事务等专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马政是周代的军国大事,周人异常重视。由周王亲自参加的幼马成年礼——执驹礼在西周金文中数次出现。驹尊、作册吴盉铭文详细记述了执驹礼的过程,尤其是还得到执驹礼中的马驹,塑造成形,颇有“庸器”之味。郑地(西郑)在西周时期是一座由周王直接管控的大聚邑,不仅有王室宗庙、宫殿、林苑园囿、行政官府,而且还聚居着各个世家大族,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簋的作器者即被王任命作郑邑的长官并领取相当于五锊铜价值的俸禄。郑牧马受簋盖的器主就是周王朝在郑地所设的牧马,专门负责马政。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