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领选使金允植燕行文献——《领选日记》




《领选日记》
金允植 撰;王鑫磊 整理
2020年7月出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1881年11月17日—1882年12月9日,朝鲜官员金允植作为“领选使”,率领一支包括38名学徒和工匠在内的大规模团体,出发前往中国天津,进入天津机器制造局的东、南两局学习各种机器制造技术特别是军械制造技术。在学习活动开展的同时,作为“领选使”的金允植在保定、天津两地与众多清朝洋务派官员多次进行笔谈。《领选日记》作为更原始的日记手稿,对于天津领选的这段历史,留下了十分详尽的记载。本书稿即以《领选日记》为工作底本,辅以《阴晴史》及《天津谈草》两种文献,整理校对而成。

    整理者介绍:王鑫磊,男,1981年生,上海嘉定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东亚史、中韩关系史、韩国汉文文献等。著有《同文书史:从韩国汉文文献看近世中国》。

前言(节选)
    1881 年 11 月 17 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李朝朝政府以官员金允植为“领选使”,率领一支包括三十八名学徒和工匠在内的大规模使团,出发前往中国天津。该使团于 1882年 1 月 25 日(农历一八八一年十二月六日)抵达天津。其后,工匠和学徒被分别安排进天津机器制造局的东、南两局学习各种机器制造技术特别是军械制造技术。该次学徒工匠的选拔派遣,是李朝朝鲜在高宗李熙(1852—1919)执政时期,积极奉行稳健开化政策的大背景下,以“武备自强”为目的而组织的选派留学活动。至 1882年 12月 9 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金允植等最后回到朝鲜,这次学习活动前后共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金允植(1835—1922),字洵卿,号云养,出生于清风金氏两班望族世家,祖上世代为官,先人最高累官至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宰相一职。他八岁时父母双亡,其后随叔父一家生活。他自幼接受家学教养,十六岁前往汉城求学,先后师事朝鲜大儒俞莘焕及朝鲜开化思想鼻祖朴珪寿,较早形成了救国图强的开化思想。他于 1865 年以恩荫出任健寝郎,1868 年辞官回家,1873 年再次移居至汉城,1874年文科及第,1876年授黄海道暗行御史,其后历任顺天府使、江华留守等职。1881 年他以吏曹参议衔任“领选使”出使天津,在带领学徒工匠学习的同时,考察清朝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其间还与清朝洋务派官员多有接触。1882年朝鲜“壬午军变” 中,他请求清朝派兵平乱,并提出“大院君乱首说”,至清军囚大院君于保定,事后协助高宗巩固其政治权力,成为亲清稳健开化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朝鲜先后参与创立机器局、现代海关,并积极参与外交活动。因此,有人将他比作朝鲜的李鸿章,是朝鲜现代化建设的先驱人物。

    古代朝鲜派往中国的使臣,即所谓燕行使,其名义较多。在朝鲜的典志体史书《同文汇考》中,按出使性质分为二十六种。但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按使臣出使时的称号来区分,有冬至使、圣节使、千秋使、谢恩使、奏请使、陈奏使(辨诬使)、进贺使、问安使、 陈慰使、告讣使等。然而,“领选使”一称均不在其列,这并不难理解,它恰恰说明,“领选使”在朝鲜历史上鲜少有之,而天津领选也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次特殊的使行活动。

    在学习活动开展的同时,作为“领选使”的金允植在保定、天津两地与众多清朝洋务派官员多次进行笔谈,其接触过的清朝官员有:北洋大臣李鸿章、天津海关道周馥、永定河道游智开、候选道马建忠、天津机器局总办许其光、天津军械所观察刘含芳、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署理北洋大臣张树声、机器局南局总办王德均、东局总办潘骏德、水雷学堂总兵文瑞、水师学堂观察吴中翔、青年军官袁世凯等。

    特别是其中与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笔谈内容,绝大部分集中在朝美缔约和朝鲜开港两个问题上。而同年5 月 22 日(农历四月六日),在清政府的居间协调下,朝、美两国在朝鲜的济物浦港签订了 《朝美修好通商条约》,该条约的签订,被认为是近代朝鲜真正意义上的开港的标志。据此,不少研究都认为,金允植在天津与李鸿章的频繁会谈,对朝美缔约及朝鲜开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为如此,在以往关于金允植天津领选活动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外交层面内容的关注,都远远超过了对留学活动本身的关注。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