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里的微故事

    看资深政界人士的回忆录,最不愉快的阅读体验是“为宏大叙事而宏大叙事”,进而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隔膜感。很多类似的回忆录,企图体现的是主人公在那个宏大故事中扮演的角色重要程度,而不是给读者提供让他们愉悦的故事。

    然而,《中美关系中的“中国男孩”——卜励德回忆录》显然不是以上所说的,接近400页文字中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微故事,值回票价。

    1972年,36岁的卜励德作为美国代表团中级别最低的官员随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多年之后,卜励德在《中国男孩》的中文版前言中这样写道:“尼克松总统访华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此书讲述的是两个紧密交织的故事,一个是历史性和分析性的宏大叙事,一个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点滴记录。”

    送礼,险些出乌龙

    在卜励德的记录里,1972年,当庞大的美国代表团访华前夕,卜励德惊讶无比地发现,礼品清单中列有各式各样的钟表。熟稔中国的卜励德解释道,在中国文化中,“送钟”与“送终”发音相同,有诅咒对方的意味。基辛格听后很震惊,当即下令:“把钟去掉!”

    接着,他又就礼品单上出现的麝牛提出了异议:“古代只有臣属国向中国皇帝进贡时,才会送麝牛、犀牛、长颈鹿这类当地特有的动物。”基辛格强压怒气说:“麝牛也不要了。”

    卜励德回忆,当时基辛格还询问起重新铸造一批乔治·华盛顿纪念奖章,以便在访华期间的宴会上作为纪念品送给客人一事。卜励德是房间里唯一见到过奖章并从相反角度来描述的人。奖章上有交叉着的和平烟斗和战斧,下面是一个赤裸着的野蛮人和另一个衣着考究的文明人紧紧握手。他怀疑这个奖牌是否适用,认为中国有可能将之解释为我们是野蛮的一端,而文明的那一端则是他们的国家。“不能用奖章了。”基辛格用低沉的嗓音说道。

    险些出乌龙——后来美国人发现,这些奖章最初是在华盛顿执政期间,颁发给守规矩且签署了条约的印第安人首领的。

    礼物最终选定了,是很漂亮的博姆牌(Boehm)瓷鸟,后来在北京,这些礼物在没有被赠送给中国之前,陈放在尼克松下榻的宾馆里。卜励德快速看了一下,注意到送给毛泽东的礼物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字样,而这个头衔在十多年前毛就不用了。幸好在出现任何问题以前,便已经改成了“中国共产党主席”。

    市井资料亲自拍

    卜励德毕业于哈佛,职业外交生涯超过30年,为知名中国、亚洲问题专家,精通中文、德语、法语和日语。在他40多年前对中国的访问中,他还用家用摄像机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画面,包括四合院里的北京市民的市井生活,马路边刷牙、遛弯儿、小孩在搭起来的简易桌上打乒乓球……

    我想,《中美关系中的“中国男孩”:卜励德回忆录》再版,如果能够配一张卜励德亲自拍摄的“1970年代中国浮世绘”的光盘资料,将是再完美不过的事了。伟大的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也诞生于1972年。“安东尼奥尼+卜励德”的记录,构成中国人追忆身边事的另类管道。这是我们在自身的“宏大叙事”中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从“舶来品”中汲取养料的无奈之举。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